日前,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在8月28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司長周遠波表示,到2025年,計劃營造和修復紅樹林面積18 800公頃。
此外,《行動計劃》提出了7項重點任務,其中包括將現有紅樹林及適宜恢復區域全部劃入生態保護紅線、清退現有自然保護地內的養殖塘并新建一批紅樹林自然保護地等舉措。
如何評價《行動計劃》設立的修復目標,保護區內的養殖塘清退又有何意義?為此,《中國科學報》采訪了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紅樹林生態與管理課題組的研究人員。
1 目標更切實可行
紅樹林作為一種重要的濕地類型,對維持生物多樣性、防風消浪、固碳、凈化水體均有重要意義。根據《行動計劃》提出的目標,到2025年,營造紅樹林9 050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9 750公頃。“總體上比較接近實際。”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王文卿表示,《行動計劃》的制定充分聽取了有關專家建議,確定的保護修復目標更切實可行。
相比之下,先前的《全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規劃(2016—2025年)》要求,紅樹林人工造林面積為48 650公頃,但王文卿告訴《中國科學報》,實現該目標的一大瓶頸是“沒有那么多地”。
此外,完整的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包括有林地(通常指紅樹林)、灘涂、潮溝和淺水水域。保護修復工作也應以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為準繩。如果將紅樹林外的灘涂都種上樹,不僅樹難以成活,灘涂原本的生態功能也會受影響。
在《行動計劃》中,按地方年度紅樹林造林合格面積的40%,自然資源部會給予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王文卿表示,這對提高地方紅樹林保護與修復積極性有好處,也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對紅樹林修復的重視程度。
2 須關注可持續利用
王文卿還提到,按科學修復原則,《行動計劃》轉變了增加紅樹林面積的主要方式,側重點從先前的灘涂造林轉變為保護區內的養殖塘清退。粗略估算,我國紅樹林保護地內的養殖塘總面積接近1萬公頃。
“這屬于歷史遺留問題。”王文卿表示,而且此類養殖塘的清退還未有先例,相關技術問題、補償金、養殖戶轉崗等需要考慮如何解決。
此外,王文卿強調,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還應注重可持續性,將紅樹林修復與生態養殖、生態旅游等結合,將“綠水青山”及時轉變為“金山銀山”。
《行動計劃》還將外來物種入侵作為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對此,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張宜輝表示,這一舉措是基于對中國紅樹林現狀的準確認識。“濱海濕地極易被外來生物入侵。”張宜輝介紹,在東南沿海,也就是我國紅樹林分布的主要地帶,互花米草正在逐步侵占原生紅樹林,形成跨9個緯度的交錯帶。
此外,開展有害生物調查和風險評估及防控、建立有害生物監測預警及風險管控機制等內容也被列入《行動計劃》中。
3 管理培訓亟待補缺
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演進過程緩慢,其保護修復也是一項長期工作。盡管國內紅樹林面積在增加,但局部退化問題仍然突出。對此,王文卿表示,生態修復的關鍵是對癥下藥、精準修復。而明確紅樹林的退化原因,恰恰需要科學、長期的跟蹤監測?;诖?,《行動計劃》將完善現有監測體系、掌握動態變化、實施修復全過程跟蹤評估等列為具體行動內容。
王文卿還指出,應盡快提高紅樹林保護、修復與管理相關人員的科學文化素養,并開展針對性的培訓。
“目前不少地方的紅樹林保護修復,照搬陸地生態系統的模式,沒有把握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特點。”王文卿表示,其匯總的40余個紅樹林修復設計方案中,大部分把“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作為修復原則,但具體方案中,“自然恢復”基本沒有體現。另外,他還談到,我國現有科研評估、經費投放、政績評估等體系均不利于自然恢復,“這使得我國紅樹林的自然恢復成效一直得不到正面評估”。
“中國在紅樹林保護修復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績,但也有很多問題。”王文卿說,當下最迫切的是真正做到紅樹林的科學保護、修復和管理。(見習記者 任芳言)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20-09-04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