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對“湖南屋脊”壺瓶山的了解程度,恐怕沒有人比得過70歲的杜凡章,他打造的動植物標本館就是證明。
1987年,農民杜凡章成為湖南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名護林員。30年來,他把6萬多公頃的保護區走遍了好幾回。山上已知的3000多種植物,在他這里都能找到對應的標本。
標本館在保護區管理局辦公樓里,分植物、動物和浸泡三類。其中植物類標本多達5萬多份,放入專門的標本柜分類存放,它們全由老杜采回來,或親手或經手制作而成。“同一種植物,不同花期果期、不同海拔環境都有。”老杜拿出一份珙桐標本,向記者介紹采集和制作標本的要領。手背上大塊的紅褐色斑紋很是扎眼,老杜說是因為長期接觸氯化汞、砒霜、福爾馬林等化學試劑的結果。
這座極具科研價值的標本館已被中科院列入“中國植物標本館索引”,每年吸引著數十個國內外科研團隊到壺瓶山開展實地研究,每個團隊必點名要老杜當向導。他對壺瓶山令人驚訝的熟悉有兩點體現得最明顯:一是“問一答三”,不僅能準確告知每種植物的科屬種,還能說出它生長的環境、是否有藥性以及能治什么病。二是“指哪打哪”,不管找什么植物,只要山里有,他能脫口而出精確位置,而且“從未失手”。所以最權威的專家們,都尊稱他為“杜教授”。
老杜之前是當地一名獵戶,為了保護村里的莊稼不被破壞,也獵殺過不少野豬、黑熊。剛到管理局那會兒,只負責進山團隊的向導和安全工作。后來,看著外來的專家對自己家鄉的動植物如數家珍,自稱“壺瓶山土著”的他感到“面子上有點過不去”,便拜各路專家為師,刻苦鉆研。幾十年下來,保護生態、研究自然漸漸成為他生活的全部。
老杜爬樹攀巖無所不能,翻山涉水比年輕人還麻利,幾年前每年差不多有200多天都在山里。隨著年紀增大,體力和記憶力下降,這兩年進山少了些,但每天至少看三小時書的習慣卻一直在堅持。管理局圖書館里一千多本跟植物有關的書籍,他看了個遍。在他的臥房里,700多頁一卷、共計11卷的《中國高等植物》已經被翻得書脊泛白,剪報、筆記做了40多本。他參與編纂的《壺瓶山植物志》已達2000多頁,仍在不斷補充更新。里面的植物全部有彩色實地圖片,其中一半都是老杜所拍。
“杜老師就是一本‘活百科’,即使把我們十多個科班出身的年輕人聯合起來,也不是他的‘對手’。”徒弟劉美斯說,盡管自己到管理局工作已經五六年,但如今還常常向老杜請教。
“其實老杜在十年前就已退休,這幾年一直都是返聘回來工作。”保護區管理局辦公室主任李進忠說,“如果少了老杜,局里關于植物這塊的工作可以說寸步難行。”
這段時間,老杜又萌生了退休的念頭,但局里堅決不同意。“他帶的幾個徒弟都還沒出師呢!”李進忠說,這幾年老杜拒絕了無數苗圃公司、旅游集團的高薪“挖角”,也婉拒了調進省里的機會。但老杜之所以念叨著退休,是打算把自己的筆記整理成冊,留給后人。
為了保護壺瓶山的美麗生態[股評],老杜被上百人圍攻過,被碗口粗的棍子打過頭。幾十年的艱辛守護,才換來今天老鄉們生態意識的提高。“像我這樣的護林員多得很,大家把一輩子都奉獻給了森林。”老杜說,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保護生態的理念,不光要從大處著眼,更要體現在“小處”,讓一花一草、一樹一木都能得到善待。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