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十月,碧空如洗。河灘上鉆天楊玉立挺拔,金黃的落葉鋪灑一地,枝頭上飛鳥爭鳴,林草間成群野雞時而出沒。近處坡地上果樹錯落有致,大片的青松將遠山點綴得生機盎然。如不是身臨其境,很難想象這一幅風景畫竟出現在素以荒涼著稱的邊塞之地。
“現在還不是最好看的。夏天的時候,滿山滿坡都是綠樹,和我老家云南一個樣。”這幅風景畫的“作者”余曉蘭站在自家院門口說。
余曉蘭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楊千河鄉南崔家窯村農民,也是一名黨的十八大代表。這個來自云南的女子,身高不足1.6米,身材纖弱,卻以其堅強的意志,扎根異鄉20年,植樹造林1萬多畝。她說:“栽樹對自己、對國家、對社會都有很大好處。這些年國家對生態建設愈發重視,我也感覺到造林綠化這條路越走越對。”
1989年秋天,23歲的余曉蘭隨從部隊復員的丈夫來到右玉。一進村,這個自小在綠樹成蔭的南方縣城里長大的姑娘就被當地的惡劣環境和貧困狀況驚呆了。
右玉縣地處晉西北毛烏素沙漠邊緣,長期被稱為“不毛之地”。“門口的山都是光禿禿的,風大得很,還夾著沙塵,丈夫家連個溫飽也解決不了,心里落差很大。”提起當年的情景,余曉蘭至今記憶猶新。
為改變貧困狀況,余曉蘭和丈夫一起賣豬肉、種蘑菇。1992年,右玉縣鼓勵農民開發“四荒”。她就和丈夫盤算:承包下荒灘,種上果樹三五年就能見效益;承包荒山種樹,幾十年以后養老就不用愁了,還能給孩子們留下一片綠色。于是夫妻倆就承包了門前的30畝亂石河灘和村莊前面的4000畝荒山荒坡。
雖然看似前景光明,但右玉種樹的難度還是超出余曉蘭的認知與想象。右玉高寒冷涼,山上石多土薄,每年適宜種樹的日子只有四五十天,能夠在當地存活的樹種也很少。
然而,余曉蘭很犟,認準的事情誰也攔不住。此后10年間,她和丈夫起早貪黑,取石、挖坑,圍堰、墊土,擔水、育苗,栽樹、修剪,一年四季忙個不停。山上沒有水,她就走一兩里路去擔,每天要擔50來次。不會技術,她就自己琢磨試驗,現在嫁接成活率已達80%多。
為種樹,余曉蘭把自家的積蓄全部投上,還欠下外債。為省錢,她吃了10年土豆稀飯。有一次,她心跳變慢,躺下后站不起來了。到醫院檢查,才知道是勞累過度和營養不良造成了嚴重的低血糖。“當時為了種樹,自己吃了不少苦,孩子也跟著一起受罪。”
不過,正是有了余曉蘭這樣堅持不懈植樹造林的干部群眾,右玉縣乃至山西省這些過去以黃色和黑色為主色調的地方,綠色的比重逐年增加。余曉蘭說:“雖然辛苦,但看著周邊的荒山荒溝都綠了起來,心里很充實。”
2002年以來,黨和國家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更高的高度,山西各級黨委政府推進造林綠化的力度也逐年加大。余曉蘭的干勁和信心就更足了,她把村莊周邊剩余的6000多畝荒山全部承包下來。
隨著造林規模的擴大,余曉蘭請了30多個鄉親來幫忙。“農忙時種地,農閑時來幫忙,一年能多收入4000多元,夠他們平常油鹽醬醋的生活開銷了。”她說。
幾年來,余曉蘭還為鄉親們免費提供優質苗木,為群眾義務修剪果樹,越來越多的人在她的帶動下走上了造林綠化的道路。
20年間,當年秀美的南國女子被風沙吹得皮膚粗糙,滿頭青絲中現出縷縷白發,體重也只有八九十斤,但余曉蘭卻在塞外的荒山上種植了60多萬株綠樹。記者看到,她當年種下的楊樹,最大的已有小孩懷抱粗細,山上的油松、樟子松等松樹最高的已有一米多高,近幾年新種的松樹苗也已全部成活。
余曉蘭堅持不懈的造林精神也感動了社會,獲得了多個榮譽。她說:“能憑借自己的力量為家鄉增加綠色,我感到很踏實。大家這么支持我,我也有責任把造林綠化這條路繼續堅定地走下去。”
如今,右玉縣的森林覆蓋率已達到53%,昔日的“不毛之地”已變成“塞上綠洲”,水土流失、風沙肆虐得到極大改觀,生態旅游業迅速崛起。余曉蘭也準備依托已綠化的荒山荒溝開辦一家生態莊園。她說:“不僅山要綠起來,人也要富起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起來,才是造林綠化的最終目標。”
我也說兩句 |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