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退休后鉆進大亮山,帶領群眾植樹造林建林場 云南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在退休后在云南保山的大亮山大量種樹(森林覆蓋達到90%)(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保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但由于大亮山的植被非常好,涵養的水源多,水量充裕,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在干旱期間仍然充足,風調雨順,符合降雨的第三種情況)
大亮山這里曾經山光水枯,翻越幾道坡,爬五六公里山路才挑得到水。山里人家遇上紅白喜事,主人不但要建一個“禮簿”,還要建一個“水簿”一一記錄下鄉鄰送來的水。當別人家有事時,再足額歸還“水賬”。
如今,這里群山披翠,茫茫林海一眼望不到盡頭。許多年輕人已不知“水簿”為何物。即使在西南大部分地區遭受特大旱災的2010年的春天,溪谷中山泉仍汩汩直冒。
提起水,距離保山市施甸縣城50多公里的大亮山一帶的群眾有說不完的話,因此而更加懷念“老書記”。退休之后20多年,云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鉆進大亮山,帶領群眾歷盡艱辛植樹造林,建成了約5.6萬畝的大亮山林場,造出一片綠色家園。
1988年3月,楊善洲從保山地委書記職位上退休,組織上要安排他到省城安家休養。他謝絕了:“我對家鄉人說過,退休后會給家鄉辦一兩件事。現在退休了,我想回家鄉施甸大亮山種樹。”楊善洲說。
楊善洲的決定遭到家人的反對。工作30多年來,楊善洲和家人聚少離多,退休了該過過清閑日子了,沒想到年逾花甲的他還要上山種樹。“我是一個共產黨員,說過的話就要兌現,我不能欺騙鄉親們。”楊善洲說服了家人。
1988年,山林已承包到戶。經過深思熟慮,楊善洲創造性地提出“國社聯營”建立林場的方案,得到了縣委、縣政府和周邊群眾的贊同。3月初,地委為他舉行的退休座談會剛結束,他就趕往大亮山,與15名職工一道,開始了起早貪黑植樹造林的生活。
至今仍立于雪松林中的幾間油毛氈為頂、樹枝和木板為墻的小棚,見證了林場創業的艱辛。
那時,大伙一邊造林,一邊就地取材蓋了40多間油毛氈棚作宿舍。1992年,大亮山林場蓋起第一間磚瓦房,大伙請楊善洲搬進新房住,他不肯,硬是讓給了新來的技術員。
在四面通風透雨的油毛氈棚,老人一住就是9年。秋冬的早晨起床時,他的被子和頭發上常常披著一層白白的薄霜;寂靜的夜晚,林場職工常常聽到老書記的陣陣咳嗽聲,從油毛氈棚傳來……
大亮山的黎明來得早,7點鐘工人們準時到山上挖塘種樹。晨曦中,老書記已在忙碌,他身后是一片挖好的樹塘,原來老人家6點半就起床挖塘了。
買樹苗資金不足,楊善洲就經常提個口袋下山到鎮上和縣城的大街去撿別人隨手扔掉的果核。一天,縣上一位領導遠遠見到老書記在街上撿果核,感到“不好意思”趕緊繞道避開。第二天,這位縣領導找到一位老干部,托他轉告老書記:“不要再上街撿果核了,縣上可以批錢給林場買果苗的。”
楊善洲聽后,呵呵一笑說,“撿果核有什么不好?撿果核不出成本,省一分是一分。”
作為大亮山林場的指揮長,楊善洲除了拿自己的退休金,在林場拒絕領一分錢工資,只接受每個月70元錢的生活補貼,后來隨物價水平漲到了100元。林場曾多次提出每個月給他500元補助,他總是一句話頂回去:“我上山是來種樹的,要那么多錢干什么!”
他不僅不要錢,還倒貼錢。他下鄉、出差都是自己掏腰包,22年里在林場從沒開過一張發票,沒報過一張單子。
按照當地政策,這些年他前前后后引進的資金可有40萬元的提成,但他從來沒要過一分錢。他說:“引進項目是本分,怎好意思提成!”
1999年,楊善洲在山上用砍刀修理樹杈時,一腳踩到青苔上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很多人都想,老書記可以留在山下好好休息了。可半年后,他拄著拐棍,又走進了大亮山。
22載辛勤耕耘,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綠裝:5.6萬畝人工造林、1.6萬畝雜木林、7000多畝茶葉……
出乎人們意料,2009年4月,楊善洲將辛勞22年創辦的大亮山林場的經營管理權,正式無償移交給施甸縣林業局。有人算過一筆賬:1畝林地種200棵樹,5.6萬畝就是1120萬棵,一棵樹按最低價30元算,價值3億多元啊。
楊善洲創辦林場的價值何止于此。樹多了,山綠了,飽嘗缺水之苦的山里人第一次在家門口喝上了甘甜的水。(編者問:為什么有樹就有水了?因為樹可以從空中冷凝和通過凝結核來凝結空中水汽!)有了水,農民種起了蔬菜、蘑菇、茶葉……拉到集市上換回了錢。還有,林場的一條大路串通了村村寨寨,山里跑起了大大小小的運輸車;林場的電線拉到了七嶺八坡,夜晚的大亮山如同一片星星在閃爍。
施甸縣委決定獎勵他10萬元,他當場回絕,說:“我早就說過,自己辦林場是盡義務,不要報酬。”保山市委、市政府獎勵他20萬元,經再三勸說老人收下了。轉過身,他把10萬元捐贈給保山一中資助貧困學生,3萬元捐給林場建瞭望哨,3萬元捐給山下群眾建衛生設施。余下的4萬元,老人留給了一輩子在農村的老伴。他說:“這足夠了。”
秋風中,84歲的楊善洲走了。松濤、晨霧靜靜地陪伴著逝去的老人。青山間,依然回響著當地群眾贊譽老人的民謠:楊善洲,楊善洲,老牛拉車不回頭,當官一場手空空,退休又鉆山溝溝,二十多年住深山,嘔心瀝血辦林場,創造資產超億元,分文不取樂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