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居民經濟收入的提高與回歸自然需求的增加,人們越發關注生態環境與康體保健的關系。養生保健作為釋放心理壓力、提高身體機能的一種特殊途徑,日益受到民眾的青睞。森林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人類精神的搖籃?,F代科學也逐漸證實,森林及其生長環境對人類生理與心理有重要的養生保健功效。
作為自然資源的重要載體,森林除了能為人類提供棲息的場所、游憩的空間、生產生活所需材料,還發揮著固碳釋氧、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等重要的生態功能。森林及其資源稟賦對人體健康的功效,近年來被越來越多的學者通過研究所證實,其結果主要體現在心理與生理健康兩個方面。在心理健康方面,通過刺激五官感受,可實現降低疲勞、愉悅放松、改善心情、調節情緒等功能。在生理健康方面,可調節中樞神經,減少交感神經活動、增加副交感神經活動;降低血壓及脈搏率,預防和減緩高血壓等癥狀;殺死病菌,提高人體免疫力;提高自然殺傷細胞活性,預防癌癥的產生和惡化等。雖然森林環境對人體健康來說,益處與風險(森林有關的傳染病:普瑪拉病毒、萊姆病、蜱媒腦炎等;危險的野生動物;有毒果實等)并存,但若管理有效,風險就會減小。因此,規范森林養生產業的發展亟待加強。
發展森林養生產業,增進公眾健康和預防生活習慣病,是國際林業發展的一個最新趨勢,是改善生態環境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生動實踐。我國地域廣闊、森林資源類型豐富,居民對康體保健的需求多樣,利用森林的養生功能潛力巨大。然而,目前國內對森林養生的研究與開發仍處于初級階段,森林養生開發的項目,更多是養生概念的套用。因此,無論是具體的開發實施方面,還是在理論研究方面與國際上都存在較大差距。
養生,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養生是指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通過各種調攝保養,增強自身體質,提高正氣,從而增強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力和抗病力,達到頤養生命、增強體質、健康精神、增進智慧、延長壽命的目的的科學理論和方法。森林養生是指充分利用森林資源和環境達到科學地發揮森林保健的效果,幫助到訪者實現精神放松、身體療養,實現增進(維持)身心健康的活動與方法。森林養生依賴于人類健康福地的天然稟賦,以及源遠流長的文化資源,人們在森林懷抱中,排遣城市的喧囂,置身輕松的環境,領略生活的真諦,參悟人生的價值。
隨著社會發展,人類對森林的認識,已由最初的原始崇拜、資源獲取與簡單利用,朝著審美自然、體驗文化、感知生命、陶冶身心、醫療保健等綜合認知方向發展。人們逐漸開始對森林有了新的認識和回歸自然的渴求,同時對森林養生的理解也不斷豐富與發展。
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開始以森林觀光為主要旅游形式,這為森林養生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和條件。中國臺灣及內地一些地方開始規劃建立了森林浴場,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保健需求,但整體規模小,模式單一,產生的影響有限。目前,北京啟動了“森林修養基地”建設,黑龍江等地開展了“森林醫院”“森林療養基地”建設活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推廣森林養生能夠緩解人們亞健康的現狀,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養生需求”,同時能夠促進森林多功能利用,提高森林經營水平,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如何實現中國森林養生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筆者提出以下6點建議:
第一是制定行業標準,推動森林養生基地建設。在森林養生的開發中,政府的重視、引導和支持是森林養生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對森林養生的開發進行科學規范,建立并完善開發與運營的結構體系。要盡快制定養生林、森林養生行業、森林養生設施等標準,從而保證我國森林養生產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國家級森林養生基地評價標準是地方級標準的重要參考。分階段分區域地在全國建設一批森林養生基地,總結經驗,逐步推廣和提高。
第二是建立準入制度,鼓勵森林養生產業發展。要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森林養生服務業準入制度,積極支持以公建民管、民辦公助、政府補貼等多種方式興辦森林養生服務業,鼓勵社會資金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等方式興辦森林養生服務業。同時,發展森林康復醫療業,建設森林康復中心、森林醫院等。發展森林養生休閑度假業,包括森林養生度假區、森林藝術家村、森林人家等;發展養生中草藥種植業,在森林中專門開辟出一塊地方,種植與養生有關的中草藥,尤其是可以直接吸收到植物精氣的天然芳草、香料植物等;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如開辟茶園、花園、果園、養蜂場等。
第三是注重人才培養,培育專業化服務型隊伍。成立森林養生專家組,不僅能夠在理論層面上指導森林養生活動的科學開展,更能在實踐層面上指導森林養生項目的設計開發。開展與森林養生相關的定性與定量研究,挖掘森林養生的自然與文化資源,開辦專家講座、現場交流、專業培訓等活動,鼓勵專家與一線療養工作者的交流互動,能夠使森林養生從科學研究到產業開發的整個過程,都合理有序進行。加強森林養生從業隊伍的培養,建立研究專家團隊,在有條件的高校設立專門的森林養生保健專業,培養中高級研究和管理人才;同時,增強森林養生基地的整體服務水平,加強森林養生理念宣傳和職業技術培訓,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的積極性。最終形成強大的科技與人才支撐體系,為推進森林養生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科學支持與技術指導。
第四是構建認證體系,完善整體規劃試點示范。森林養生應納入政府公共服務范疇,需要強有力的政府推動,要建立國家與地方層面的森林養生管理機構,指導森林養生基地的建設與管理,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森林養生的產業化發展。借鑒日本和韓國經驗,建立完善的森林講解員和理療師森林療養服務人員資格認證、培訓體系,定期培訓、不定期考核,為森林療養者提供科學有效的養生指導,加快培育森林養生服務人員的能力建設。加強頂層設計、整體規劃與合理布局,制定階段性發展目標。根據資源狀況、植被特點、客流數量等情況,設計不同類型的國家級或區域性的森林養生基地。借鑒國際先進模式,選擇有條件的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開展試點示范,打造有特色的示范點和技術模式,力求多方位、深層次地開發森林養生產品。
第五是堅持保護優先,探索森林養生發展模式。在森林等自然資源開發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禁止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緩沖區開展森林等自然資源旅游活動。對于各類建設工程,必須做好前期研究及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評估,逐步建立起資源監測體系。同時,政府、社會都要積極支持并探索、創新多元化的森林養生經營、管理模式。隨著生態旅游的發展,森林因其獨特的森林資源、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成為游客外出旅游的首選區域,森林養生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是比較理想的發展模式。
第六是提高理念宣傳,加深研究合作機制。森林養生產業的良好發展,與公民對森林養生的認知度密不可分。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多途徑、多層次宣傳森林養生知識,轉變觀念,指導和引導森林養生活動,培育良好的森林養生市場環境。此外,森林養生涉及多個領域,需要有多學科參與,特別要加強林業和醫學的結合,要有長期監測數據的支撐,加強森林養生保健機理研究,通過研究成果進一步影響決策者和普通市民。同時,加強國際合作,強化引進來、走出去的人才交流與培養策略,推進技術與理念的引進和消化吸收;制定優惠政策,引導社會參與合作,發揮市場作用。
(程希平系西南林業大學生態旅游學院旅游管理系主任,陳鑫峰系國家林業局森林公園管理辦公室森林旅游管理處處長)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