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然教育響應“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路徑思考
2022年12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取得圓滿成功。本次大會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簡稱“框架”)達成一致,標志著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開啟了新征程。
加強生物多樣性宣傳教育是COP15兩個階段會議的重要議題,均在會議重要成果“昆明宣言”和“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里有所體現,有獨立條文規定和要求。世界各地面向不同社會群體,通過豐富多樣的方式傳遞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開展富有意義的教育活動,例如印度巴厘島綠色學校、德國森林幼兒園、日本森林學校等。
自然教育作為中國生物多樣性宣傳教育方案,在全民公益性理念引領下,各地紛紛探索發展成為重要的生態產品,受到社會公眾高度認可和歡迎,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點的全新業態。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倡導形成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行動體系,是中國作為COP15主席國的重要主張之一。自然教育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核心要義,旨在引導公眾提升負責任意識,帶動公眾自覺履行可持續利用方式,以實際行動保護生態環境。此次COP15“框架”的確立,為中國自然教育事業指明了發展方向、樹立了全球發展新航標。
“框架”為生物多樣性宣傳教育樹立全球行動目標
2021年10月,COP15第一階段昆明大會通過了“昆明宣言”,這是聯合國多邊環境協定框架下首個體現生態文明理念的政治文件,“宣言”承諾“進一步開發關于生物多樣性宣傳、教育和公眾意識的工具,以支持向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行為的轉變”。
2022年12月,COP15第二階段蒙特利爾大會通過了“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框架”設立了到2050年的4個長期目標和到2030年的23個行動目標,其中行動目標21規定“確保決策者、從業人員和公眾能夠獲取最佳現有數據、信息和知識,以便指導實現有效和公平治理和生物多樣性的綜合和參與式管理,并加強傳播、提高認識、教育、監測、研究和知識管理,以及在這種情況下,應遵循國家法律僅在得到其自由、事先知情同意的情況下,獲取土著人民和地方社區的傳統知識、創新、做法和技術。”
值得關注的是,“框架”專設了 “溝通、教育、認識和理解”部分,期待所有行為主體理解“框架”有效執行的重要性,認識改變行為和支持可持續生活方式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7種具體的實現方式。歸納總結有如下4個要點:
第一,提高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性認識,提高所有行為主體對采取緊急行動執行框架的必要性認識;
第二,促進對各行為主體對框架的針對性傳播和理解,加強與媒體、民間社會組織和教育機構的合作;
第三,將生物多樣性轉型教育納入正規、非正規和非正式教育方案,在教育機構推廣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課程;
第四,加強監測生物多樣性的科學和技術能力,用以改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自然教育助力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可持續利用
自然保護地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為生物多樣性宣傳教育提供了優質資源和場域。目前,中國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1.18萬處,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自然教育事業對周邊社區發展發揮了重要的輻射帶動作用。
2019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關于充分發揮各類自然保護地社會功能大力開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致力引導廣大公眾更廣泛地參與自然保護事業。2021年《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向世界介紹中國全民行動方案,鼓勵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參與度全面提高。同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提出在自然保護地控制區的適當區域開展自然教育、生態旅游和康養等活動,構建高品質、多樣化生態產品體系。
全國自然教育論壇自2014年至今先后舉辦九屆,成為政府、企業、公益組織、研究機構、高等院校、民間團隊交流自然教育經驗及成長歷程的交流平臺;一批專注自然教育的專業機構應運而生,熱愛自然、和藹可親的自然教育導師們帶著孩子不僅深入自然保護地探索自然,還在城郊公園和生活社區開展因地制宜的體驗活動;林草系統在自然教育陣地建設、組織推廣和政策措施等方面,指導推動自然教育取得長足發展;中國林學會倡導成立中國自然教育總校,有力推進了各地自然教育政策出臺,為促進中國自然教育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統計,自2019年以來全國累計有幾千萬人次參加自然教育活動。各級保護地在每年的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開展豐富有益的自然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氛圍;2022年,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和紅樹林基金會面向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開展了濕地自然筆記接力賽,來自全國18個省(區、市)的2679份作品成功投稿,活動期間,數以萬計的中小學生走進濕地觀鳥,了解濕地的動植物;全國關注森林活動組委會印發《全國三億青少年進森林研學教育活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全國三億青少年進森林”研學教育活動體系,全國50%以上青少年參與森林研學教育活動;廣東省“共享自然 共建灣區”系列自然教育活動已成為粵港澳自然教育交流重要平臺,僅2022年的粵港澳自然教育季活動就聯動了300余個分會場,吸引了2.3萬名中小學生線下參加活動。
《自然教育指南》開啟生物多樣性教育新征程
當前,中國自然教育快速發展,但存在缺乏立法與規范、專業機構規模小、專業人才不足等現實問題。如何實現自然教育從繁榮起步到規范穩定,通過引領性的行業標準,推動其理性可持續發展,則是當前發展的關鍵問題。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于2022年11月30日發布《自然教育指南》行業標準,這是中國首個以“自然教育”為主題的行業標準。
2018年國家林草局委托中國科學院團隊,聯合林業院校、科研單位及規劃單位力量,結合多年研究和實踐經驗,開展廣泛調研、征求多方意見、歷經4年制定形成該指南,旨在指導自然教育走上科學化、規范化的軌道,將有力支持生物多樣性宣傳教育和保護。
對標“框架”要求,“自然教育指南”具有4個特點,將有效多維度地展示生物多樣性的自然魅力,連接人與自然的交流。
首先,“框架”要求加強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生活方式以及改變行為的重要性認識。《自然教育指南》設立了認知學習目標、能力提升目標、行為引導目標三大自然教育目標以及對應的自然教育內容索引,其中認知學習目標對應生態空間、生產空間的、生活空間的教育內容,能力提升目標對應自然觀察、自然體驗、自然創作的教育內容,行為引導目標包括綠色生活、綠色發展等教育內容。
其次,“框架”要求通過有針對性的傳播,根據相關行為群體調整所使用的語言、復雜程度和專題內容。《自然教育指南》劃分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兩大針對性群體,未成年人對象分為親子家庭和研學群體。成年人對象分為生態旅游者、周邊的社區居民、企事業單位人員、社會團體、退休人員以及其他對自然教育感興趣的人員。該指南提供了檢索表,有助于查詢自然教育對象、目標和內容的對應關系,為自然教育實施者提供內容設計的參考。
再次,“框架”要求推廣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課程,推廣與自然和諧相處相一致的知識、態度、價值觀、行為和生活方式。《自然教育指南》明確了自然教育方案的操作流程,簡稱為“七步走”,包含調查資源、分析對象、設立目標、總結主題、布局設施和人員、實施過程、監測評估,每一步操作流程有詳細可參考的規范及要求,供自然教育實施者量身定制本地化方案。
最后,“框架”要求加強監測生物多樣性的科學和技術能力,用以改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自然教育指南》推薦結合護林員、技術員等巡護體驗,利用紅外相機監測平臺設計開展動物觀察活動,夜間觀察對可見物種調查、精準觀察時間、細化觀察技巧等做了要求。
中國自然教育助力“框架”落地實施幸逢難得的機遇。中國致力在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將展示我國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最獨特的自然景觀、最精華的自然遺產和最富集的生物多樣性區域,“最美國土”將成為自然教育的主陣地和引領者。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勢必成為中國自然大課堂,為社會公眾展示生物多樣性知識的魅力,向世界講述中國的自然教育方案和智慧。(趙敏燕 文/圖)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