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樹人變種樹人,歷經四十載華麗轉身,奉獻青春只為綠水青山。
——臨家父古稀又四之生日,余作此文以敬之。
每每回家看見老屋墻上一排排泛黃的獎狀,在歲月里被侵蝕得斑駁卻依舊閃耀,我心里就有著止不住的自豪。父親是一名護林員,護林造林,身體力行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父親的獎狀是貴州省鳳岡縣林業局一年一度對護林員的考核評比所發。父親家住鳳岡縣王寨鎮新民村,已經幾度合并,唯有父親的林場沒有改變。
老家屋后有一座山名為灣貓山,因形似一只躺著的貓而得名,面積有500余畝,長滿了白皮爍樹(白皮青杠),在當地算是雜柴,是燒炭的上等木材。如今杉木參天、杜仲繁茂——這是父親歷經30余年苦心經營的成果,也是他不菲的家業。每次說起這山林,父親臉上都是滿滿的成就感。
自1990年冬天起,父親便主動成為一名“護林員”一干就是30年,父親做這護林員還得從四十年前說起。
1972年村里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糧食絕收,我所在的大灣村民組45戶200余人面臨饑餓和生存危機,社員們還未從“1959大饑荒事件”陰影中擺脫出來,便遇上這種極端氣候,社員極度恐慌、無助,于是召開村民大會決定選派10名青壯年上灣貓山砍伐木材燒炭,換取糧食度饑荒。因為父親懂得燒炭技術,8月底便帶領一隊人馬,打點行裝上山,開始了燒炭換糧食。搭建工棚一座、修建上山道路3公里、筑炭窯五座,挖水池一個,準備工作忙了整整兩個月,他們十個人分工協作,不分白天黑夜,只盼木炭早日燒出來。
他們將碗口粗白皮爍樹(白皮青杠)鋸成1米的段木,運至炭窯邊堆放整齊備用,剩余的樹枝切成30厘米的小段備用。轉眼間被密不透風的林子被清洗一空,那些小動物們紛紛逃離。這一年干大集體,掙工分,一個勞動日計兩分,他們共燒炭10000余斤,一百斤木炭計三分,年終憑工分核算勞動報酬。村里的其他男人們將木炭運到附近的集鎮上銷售并換回大米、玉米等生活必需品回來,按人口分給大家度日子。第二年春天,山上一把火燒了,撒上喬麥又是一番度饑荒的好營生。記得一日大早,看見父親臉上糊滿炭黑,眉毛被冰凍住了,衣服上、帽子上是一層層厚厚的冰雪,我差點沒認出來。奶奶急忙上前幫父親摘下帽子,遞上一碗姜湯并叮囑“千萬別拼命,要注意身體”,父親滿臉笑容連連點頭答應。
1983年“林業三定”灣貓山由于離村子較遠被劃定為責任地,又是一片荒山,國家政策鼓勵大戶承包經營,發展林業生產,村里人沒有響應。更多是因為資金問題,或者是植樹造林的回報問題,或者是出于生計問題等等。
直到1989年父親向村里報名承包經營,取名“瑪瑙山林場”,請來了縣林業局的專家實地考察,規劃。簽訂了50年的經營承包合同,分成比例1:9,即村民占10%,承包方占90%。賣了家里的兩頭肥豬和自己微薄的儲蓄,聘請勞動力,利用一個冬春并種植完成1萬株杉木、2000株杜仲,開墾荒地建苗圃10余畝。記得有一次“老四”偷了林場的杜仲皮,被父親追了四十公里,人賬具獲并報告林業部門,“老四”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在當地引起不小的反響。
1998年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父親經營的林場被劃定為天然林保護區,縣林業局每年對全縣88戶林業承包大戶實行以獎代補,發放管護工資,父親便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護林員,在每年的林業工作表彰會議上獲獎。
父親笑稱“護林四十年收繳刀具可以開鐵匠鋪”,“收繳木材可以堆放成一座小山,可燒上萬斤木炭”。每天在林間穿行10余公里,可以走完十次長征。
近日傳來父親的重大決定將林場產權用于銀行抵押貸款200萬元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加貧困戶的利益鏈接機制,建設養牛場,養殖肉牛200頭,壯大集體經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讓已經脫貧農戶不返貧,這是父親的一片心意,也是父親用實際行動報答村民的厚愛。
一路走來,得到過縣林業局的獎勵,也受到過村民們的尊敬和好評,當然還遭受過不少人的非議,但他沒有退縮,依然堅持下來,不曾動搖。
可喜的是如今一片森林郁郁蔥蔥,一汪清泉潤澤家鄉父老,家鄉林茂糧豐,鳥語花香,父親蹣跚的腳步依然在林間穿行,父親是一名“稱職”的護林員。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