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已成為我們難以承受的發展之重。”為從根本上扭轉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不斷加劇的趨勢,我國先后發起了一系列環保“重點戰役”。然而,環保總局近日公布的一組關于環保“重點戰役”進展情況的數據,卻讓每一位關心環境的人憂心忡忡。據新華社報道,截至去年底,“十五”計劃安排的1534個重點前仍有700多個沒有動工。而在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方面,大多數流域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僅完成應削減任務20%。
基于目前所遭遇到的環保困境,包括許多專家學者在內,都認為應該把市場機制引入環保。觀點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市場也存在失靈,法律和制度并不能調整一切。要綜合治理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最根本的,還是要重建國人的生態倫理意識。倫理觀念作為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紐帶,他起著法律和制度無法替代的作用。同樣,倫理觀念也應該而且已經拓展到了人與自然之間,“生物或大地自然界應當像人類一樣擁有道德地位并享有道德權利,個人或人類應當對生物或大地自然界負有道德義務或責任。”(《大地倫理學》利奧波德著)。
生態倫理觀念在中國其實古已有之,《荀子》的所謂“圣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正體現了現代生態倫理學中的愛物觀念。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人類的沙文主義觀念越來越強烈,不但不斷地侵占其他事物的“領地”,吞食各類瀕臨滅絕的物種,而且還強迫其他生物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任意運用自己的技術改造自然。最終使全球處在了這樣一個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的惡性循環中。
環境污染和惡化嚴重地威脅著地球上生命的存在。為了改變這種不良趨勢的進一步發展,世界上一切有良知的人們強烈地呼喚生態道德。在西方,生態倫理教育已經非常發達,自然權利觀念也深入人心,生態倫理教育在一些發達國家貫穿了人的一生。可是反觀我們的小學、中學教育,在我的印象中好像除了思想品德里面有幾幅不要亂扔垃圾的圖片和幾篇零散的教條式文章外,沒有一門系統的課程是有關生態倫理教育的,沒有一個老師告訴過學生,自然界也有權利,生物也有權利。我們企業也是這樣,企業文化中“生態文化”的缺席抑或異化是目前遭遇環保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
環境保護工作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生態倫理的重建工作理應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早在199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就制定了一個重要報告:《保護地球——可持續生存戰略》。報告提出了人類可持續生存的九項原則。其中的第一項原則就是:“人類現在和將來都有義務關心他人和其他生命。這是一項道德原則。”同時指出,為了改善人類生存條件,我們必須“努力使一種道德標準——一種進行持續生活的道德標準得到廣泛的傳播和深刻的支持,并將其原則轉化為行動”。我想,對于時下所遭遇到的環保困境,重提生態倫理道德觀念,反思我們在傳播生態倫理道德上的不足和缺陷,是非常必要的。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