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安徽省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鄉村旅游發展與社會經濟一樣,面臨著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的迫切需要。安徽是農業大省,也是鄉村旅游大省,旅游資源70%在農村,鄉村旅游景區占4A級以上景區總量的60%。進一步加快鄉村旅游發展,對于促進安徽旅游業轉型升級,對于加快旅游強省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安徽鄉村旅游發展態勢良好,理論探索和產業實踐都呈現出百花齊放之勢,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就加快發展鄉村旅游需要關注的問題,談幾點個人的意見。
一、堅持“以農為本”的發展理念
怎么認識鄉村旅游?當前,一些地方存在鄉村旅游“不在農村搞,不是農民辦,不圍繞農村生產生活轉”的現象,同時,也存在建設過頭和缺乏建設的雙重問題。我認為,必須堅持“以農為本、以鄉為魂”的發展理念,以農村為戰場、農民為主體、農事活動為主要內容發展鄉村旅游。
堅持以農村為戰場。推進規劃特色化,挖掘各地自然山水、文化民俗、傳統村寨等資源特色,充分展現自然之趣、農村之美、鄉風之純、民俗之樂,努力讓每個鄉村旅游點都有一個吸引游客的核心特質,避免同質化、大眾化,防止“千村一面”。做到建設鄉土化,按照“保持原生態、增加鄉土味”的原則,推進鄉村旅游化建設和改造,避免簡單地照搬城市“工廠模式”,避免一味地追求“大而全、大而洋”,避免“好心辦壞事”。比如,鄉村房屋建設、景點建設,就不宜按照城市的模式、風格和標準來辦,否則就會城不城、鄉不鄉,不倫不類,“鄉里人看不慣,城里人不愿住”。
堅持以農民為主體。農民既是發展鄉村旅游的主體,也是共享旅游受益的主體。切實尊重農民“愿意”,積極示范引導,讓農民在認識提高的基礎上自愿發展鄉村旅游,變“要我做”為“我要做”,“讓民做主”而不“替民做主”。要保障農民“權益”,通過農民入股或組成旅游協會、旅游經營聯合體等形式,積極引導農民參與決策、管理,防止農民“失土又失業”“出力不受益”。要確保農民“受益”,讓農民在離土不離鄉的情況下實現有效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同時,通過學習、培訓等提高農民發展能力,讓農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堅持以農事活動為主要內容。突出發展賞花、農耕、采摘、垂釣等農業觀光游,發展住農屋、吃農飯、干農活兒、享農樂等農事生活體驗游,發展賞民謠、唱山歌、看大戲、習民俗等傳統文化鑒賞游,滿足游客體驗農業、回歸自然,探尋歷史、感受傳統的心理需求。
二、彰顯“三位一體”的核心優勢
鄉村旅游的核心優勢在哪里?我以為就是做到生產、生活、生態的三位一體,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充分發揮鄉村旅游牽著農民和市民、托著農村和城市、連著一產和三產的特性。
生產,就是要將廣大農民的農業生產、手工技藝、文化創造等,融入開發之中,成為鄉村旅游的重要甚至是核心的吸引物。農業生產屬于一產,鄉村旅游業屬于服務業范疇,直接為人的需求服務,既要遵從一般經濟規律,又要遵從行業特殊需求,著力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生活,就是要把旅游活動與當地農民的日常生活融為一體,保持鄉村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展示當地居民的特色習俗,體現他們人的文化價值,并贏得尊重與尊嚴。旅游就是去異地體驗生活,鄉村旅游不是長途旅游,是家門口的旅游,如同家常便飯,不需要精美奢華,但一定要健康可口。
生態,就是要利用當地自然環境和鄉土氣息發展旅游,讓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城市與鄉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工”與“自然”的差異。鄉村旅游就是要讓游客呼吸新鮮空氣、欣賞田園風光、放松愉悅身心。
三、匯聚“全民創業”的發展動力
鄉村旅游發展的動力在哪里?從鄉村旅游發展的實踐中分析,這種動力應該是創新、創業、創造,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鄉村旅游發展。
創新,是鄉村旅游發展的生命力。鄉村旅游本身就是中國農民的創新。要用小崗村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來發展鄉村旅游,不斷突破條條框框的束縛,結合實際,大膽作為,走出一條既能滿足旅游市場需要,又能堅守住鄉村旅游本色的創新之路。要著力圍繞鄉村旅游的產品開發、發展模式、金融土地要素保障等方面,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增強吸引力,提升競爭力,催生發展力。如,黃山市黃山區的翡翠新村就是農民自己辦出來的,阜陽八里河景區充分利用1500公頃湖面,大膽開展產品創新,成為皖北地區第一個國家5A景區,吸引了大批游客。
創業,就是推動人人參、全民創業、精準脫貧。鄉村旅游發展的進入門檻低,適合大眾創業。積極引導和支持返鄉農民工、普通中高等學校畢業生、退役士兵、大學生村官、鄉村能人等開展鄉村旅游經營,鼓勵文化界、藝術界、科技界人員發揮專業優勢和行業影響力,在有條件的鄉村進行創作創業。特別是在發展鄉村旅游中,要引導更多的貧困戶通過獲取自主型經營收入、勞務型工資收入、配套型生產收入、股權型分紅收入、幫扶型互助收入等“五大路徑”,吃上“旅游飯”,摘掉“貧困帽”。
創造,就是要形成一批經驗、一批典型。通過多年的發展,我省已探索出適合各地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如,以黃山區翡翠人家為代表的集體組織牽動模式,以蕪湖大浦鄉村世界為代表的龍頭企業推動模式,以岳西縣黃尾鎮為代表的鄉村產業協會品牌引領模式,以黃山市徽州區為代表的旅行社 景區 農戶合作模式,以寧國市恩龍山莊為代表的地方能人帶動模式等。今后,在運用好這些經驗的同時,還要不斷實踐、探索和總結,推出鄉村旅游發展的更多的“安徽創造”“安徽經驗”,為全國鄉村旅游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四、找準“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
鄉村旅游“調轉促”的發展方向是什么?鄉村旅游應該朝著推進全域化建設、加強組織化發展、突出規范化管理的方向努力。
全域化,就是將整個區域作為一個旅游的目的地打造。充分利用鄉村的全部吸引物要素,讓每方國土都成為優游的風景,經過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村一舍都是最美好的旅游體驗;讓每個人都成為樂游的主體,居民、經營者和游客之間是“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的相互關注、共享空間;讓每項設施都具備宜游的功能,進行全面的旅游化改造和宜游配套建設;引導、支持各項工作都主動加游的導向,推進“旅游 ”“ 旅游”,發展全產業融合、全資源利用、全時空服務、全過程體驗、全社會參與的全域旅游。
組織化,就是強調由分散經營走向組織化發展。單打獨斗成就不了旅游,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農村合作社、農家樂協會的作用,推動鄉村旅游組織化發展。通過提高組織化程度,有效把握發展方向,增強抗風險能力。同時,也是更好地維護本地市場秩序。如,岳西縣彩虹瀑布景區成立了“彩虹之約”農家樂協會,金寨縣小南京鄉村旅游扶貧示范點采取公司 農戶的發展模式等。這些組織化的形式既有利于引導鄉村旅游有序發展、規范經營、標準服務,又能夠有效降低風險,提高競爭力。
規范化,就是用嚴格的標準引領建設、規范管理、提升服務。積極貫徹執行全省出臺的旅游鄉鎮、旅游鄉村、農家樂標準,以及鄉村客棧、休閑農莊、民俗文化、生態養生、古鎮古村、采摘籬園、智慧旅游發展等新業態服務標準,推動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產品開發和配套服務提升,樹立品牌。只有這樣才更具有生命力,才能在市場里走得遠、走得久。
(作者簡介:萬以學,香港理工大學品質管理專業碩士,現任安徽省旅游局局長、黨組書記。)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