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旅游,十年前對人們來說還是生僻的字眼,而今已遍地開花,紅火得很了。傳統的山水風光游,把大自然作為消費對象,雙方是一種商品交換關系,既花錢享受自然。而生態旅游則對大自然充滿了尊重與關愛,雙方是一種平等的,朋友的關系。人在欣賞自然的美色的同時,也在聆聽自然的呼聲,關注和思考著環境問題。這是一種肩負著社會責任感的全新的旅游方式,即融入了環境教育,又有利于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生態意識,生態理念與生態道德,是生態旅游的核心。以下筆者將從什麼是生態旅游談起,介紹一下目前我國生態旅游的現狀,并從法律角度探討其健康發展的相應對策。
一 、我國生態旅游的現狀
(一)、生態旅游的概念與內涵
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生態旅游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生態旅游不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應與自然和諧,而且必須是當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機會與后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當代人享受和犧牲旅游資源為代價,剝奪后代人本應合理的享有同等旅游資源的機會,甚至當代人在不破壞前人創造的人文景觀和自認景觀的前提下,為后代人建設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觀。并且,生態旅游的全過程中,必須是旅游者受到生動具體的生態教育。
(二)、我國生態旅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中國是世界上旅游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據考證,中國生態旅游始于舜,盛于唐,宋,即我國生態旅游具有悠久的歷史。但作為一種產業則是近代的事,即生態旅游,尤其是森林公園建設,則是一項新興產業。森林公園的澗流發展,為社會提供了游覽,觀光,度假,健身,科學考察,探險等多種形式的森林生態旅游場所。我國具有開展森林生態旅游的得天獨厚的條件。茲1982年我國在湖南誕生了第一個正式命名的國家森林公園幾張家界森林公園以來,只1997年底,我國建立了926個自然保護區,其中包括鼎湖山,長白山,扎龍,神農架,西雙版納,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名山,還有列入《國際濕地公約》重要濕地名錄的黑龍江扎龍,吉林向海,青海鳥島,江西鄱陽湖和湖南洞庭湖等濕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還以國有林場為依托建立了一批國家森林公園,吸引了大批國內外游客。大部分森林公園已基本形成配套服務體系,不少森林公園已成為我國新的旅游勝地,年接待游客5000人次以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齊發展。 根據《中國林業“九五”計劃和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國家旅游事業的總體規劃,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將以森林公園建設和開展特色旅游為重點,依托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科學規劃,規范管理,增強效益,提高水平,到2010年,我國森林公園將發展到2000處,面積達到1900萬慶,使森林公園真正成為森林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基地。但由于我國的旅游業開發是較短,目前尚未發展中國家旅游開發模式。人們對旅游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尚缺乏科學理解,那種“旅游業是無煙工業”的觀念還比較流行,生態旅游的發展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強調到大自然中旅游,強調對旅游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旅游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實際上,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已經給環境帶來較嚴重的污染,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旅游資源的粗放式開發和盲目利用
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游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游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時,粗放式的開發。開發種種開發,請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游資源的損害與浪費。如:被譽為“童話世界”的九寨溝,如今,由于上游和周邊森林大面積砍伐,使這里原湖泊水為每年降低6-30厘米,只是黃龍還劃地一開始退化,面色。如再不采取保護措施,這里的巖溶胡將會過早衰亡。更令人費解的是有關部門為了大量攬客,在九寨溝內大量建造賓館,嚴重破壞了景觀的自然氛圍。
我國旅游冬天開發利用還處于無計劃狀態。許多地區已發現好的冬天,就匆忙施工開發。開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數,過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內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開得過大,過長,加速東內外空氣對流,人們呼出二氧化碳氣體破壞了巖溶洞環境的平衡,促使了冬天景物老化。
野生動物也是極其珍貴的旅游資源。許多地方在開發這一旅游資源時,管理不善,執法不力,不少野生動物遭到亂不亂殺,有的飯店甚至以野生動物作為美食招攬游客,使不少珍惜品種瀕臨滅絕,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愛護野生動物,應成為生態旅游的得一項重要內容而給予重視。
2、風景區生態環境系統失調
近10多年來,景區的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使我國風景名勝區,包括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一些自然風景區,已越來越受到建設性的破壞,由于在景區內開山炸石,砍樹毀林,水土流失嚴重。或因山洪暴發,塌方擋路,毀景傷人;或因久旱無雨,水源枯竭,飲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毀景障景,導致自然和人文景觀極不協調,破壞了景觀的整體性、統一性。四季常綠的云南西雙版納,近幾十年來,由于大搞毀林形式開荒,以林為能源,森林面積急劇下降,使原來良好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有的風景區出于經濟目的,熱衷于旅店、餐館的建設,盲目擴大旅游區、修建旅游設施。以索道為例,世界各國在作為國家公園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嚴格控制的,其中美國、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我國,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現代索道,甚至修幾條。有的山相對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索道在國家名勝中心區域的建成,不僅破壞了自然風景區的原貌,而且使游人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山頂,導致景觀和生態的破壞。隨著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熱的掀起,保護區內脆弱的生態系統也遭到致命的打擊。
調查顯示,在已經開展旅游的保護區中,僅有16%定期進行環境監測工作,有的保護區連一臺必須的測量儀器也沒有。根據科學監測對游客數量進行控制的保護區僅占20%,一些保護區已出現人滿為患的現象。甚至有23%的保護區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內從事旅游活動,使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地域減少,它們的生活空間和養料系統也發生變化,從而導致這里的動植物死亡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據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對保護區旅游現狀調查顯示:已有22%的自然保護區由于開展旅游而造成保護對象的破壞,11%出現旅游資源退化。
由于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使區域和城郊的一些風景區受到沖擊。有的地方在風景名勝區鄰近蓋工廠、辦企業、濃煙滾滾,污水橫流;有的景區對名勝古跡隨意修葺,在山林古剎安置電器設備,鋪設人造大理石、地磚,人工修整痕跡過重,與其"自然本色"極不和諧;有的景區不顧環境、條件,亂建寺廟、佛像和不倫不類的主題公園等等。這些不僅破壞了風景名勝、古跡文物的原始景觀的文化內涵,也對旅游環境的生態格局和風景結構造成了破壞。今天,我國許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都面臨著人工設施和人工景觀過多過濫的問題,正是過度開發破壞了自然景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3、風景名勝區環境污染嚴重
據旅游風景區提供的監測資料顯示,這里的水土、大氣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煙塵都超過了規定的標準。大氣中含有的有害物質及酸雨等情況比較普遍。湘區武陵風景區中二氧化硫含量高達0.62毫克/米3,超過國家一級大氣標準3.68倍;樹林大片枯黃,PH值達4.44并出現酸雨酸霧。我國水污染的范圍也在擴大,全國135條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條嚴重污染,其水質連灌溉標準都達不到,更談不上飲用標準了。如飲用滇池水源的地區,已成為昆明市傳染病和許多疾病的高發區。黃河斷流達266天,87%的河段水質達四級污染,尤其是近幾個月來,黃河干流中游河段遭到嚴重污染,水面上漂浮著一層厚厚的泡沫,下面呈醬色的污水散發著刺鼻的異味,魚已死光,連澆地都不能用,對河南省沿黃河各城市飲用水造成危脅。這是黃河歷年來發生的最嚴重污染。而且是一次流域性污染。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旅游業發展迅速,而又缺乏規劃和管理,國民的生態意識較差,可以說旅游游到哪里,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風景區內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廢渣、廢物劇增。馳名世界的黃山、廬山垃圾隨處可見,甚至連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種飲料袋、包裝袋等垃圾。致使那里不得不花費巨資去清除。開辦旅游的自然保護區環境污染問題也是日趨嚴重,目前已有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現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氣污染。
上述可見,在發展旅游與保護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矛盾的關系。那種把生態消費擺在首位,不惜以生態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利潤的作法,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走出生態旅游的認識誤區已經成為我國旅游業開展生態旅游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7、開展國際交流,爭取國際合作
發達國家在生態旅游方面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經驗。而我國的生態旅游剛剛起步,理論和實踐都尚處在探索階段,要實現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實施的過程中,必須將我國的生態旅游與國際交流結合起來,借鑒外國的先進經驗,同時在立足我國國情和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廣泛開展國際交流,爭取國際合作和國際資助,不斷開拓,積極進取,以保護生態環境的永久利用和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旅游活動的蓬勃開展和旅游資源的不斷開發,傳統旅游發展方式中的一些不足,如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只注重經濟利益而忽視旅游的社會、生態效益等,已經成為旅游業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障礙。用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旅游業,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范圍旅游業關注的焦點。在此背景下,作為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于一身的生態旅游備受關注。本文就生態旅游與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作出相關的探討---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伴隨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各地因過度開發而導致的消耗效應也開始出現并顯示出其潛在的威脅。一方面,旅游促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對旅游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對旅游景區的粗放式管理,對旅游環境的污染、對旅游氛圍的破壞比比皆是,結果導致旅游的社會經濟和文化作用在減弱,旅游的消極影響日益顯現,并迅速損害旅游業賴以存在的環境質量,威脅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旅游業對環境的消極影響已經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20世紀90年代,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受到國際旅游組織和旅游研究領域的廣泛重視。世界旅游組織的《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地方規劃指南》,把旅游可持續發展界定為“指在維持文化完整、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滿足人們對經濟、社會和審美的要求。它能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們提供生計,又能保護和增進后代人的利益并為其提供同樣的機會”。其基本內涵包括以下內容:一是旅游業發展要以不破壞其賴以生存利用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及其他資源為前提,并能對生態環境保護給予資金支持,使其得到可持續利用;二是旅游資源應能承載日益增長的旅游者數量,動態滿足旅游者日益增加的多樣化需求,并能保持對未來旅游者的吸引力;三是旅游業必須能滿足當地居民長期發展經濟、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三、如何更好地發展生態旅游
以上對生態旅游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和分析,生態旅游有許多積極的作用,它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并已獲得國內外廣大旅游者及社會的廣泛認可。隨著世界性生態旅游熱潮的涌現及人類物質文明的越發達時代的到來,地球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將會是遭到破壞最為嚴重時期的臨近。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發展生態旅游,使生態旅游能持續健康的發展,筆者在結合這幾年九鼎德盛所做旅游規劃的基礎上,談一些自己的幾點不成熟的建議和想法:
(一)必須堅持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為了兼顧當代和后代利益,人類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戰略。發展生態旅游必須以“保護環境、崇尚自然”為宗旨。可持續發展強調的是環境與經濟的協調,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生態可持續能力、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上。
(二)進行科學完善的生態旅游規劃
對已開發的生態旅游景區,已經規劃的要進一步加以完善,要防止一旦生態旅游極熱時,發生大量游客擁入出現旅游超載等問題。因此,在現有規劃基礎上,重新科學合理地加以規劃,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較高的景區,盡量開展一些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的旅游項目。對沒有被開發或既將開發的生態旅游景區,一定要進行科學合理的旅游規劃,防止生態旅游變成大眾旅游。
(三)生態旅游項目要少而精并具有特色
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生態旅游的規模不宜太大,人為操作的因素、人工設施應盡量減少。要控制旅游者的數量及活動范圍,引導他們具有良好的行為規范,提供他們一種直接參與性的輕松愉悅的經歷,保證他們有充分的良好的旅游體驗。對旅游者開放的地區也應有所規劃和選擇,把較不敏感的地區提供旅游使用,避免傷及未開放的地區。各地開展的生態旅游要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和地方特點開發生態旅游項目,要突出地方特色,盡量避免重復開發類同景區。
(四)加強生態旅游立法、進行嚴格管理
發展生態旅游,要制定出各種管理規定,由于生態旅游活動或多或少地會給環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必須加強管理,明確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什么,明白地告知旅游者有關生態環境能接受的程度,以使生態旅游地的每個人,包括旅游者、旅游經營者等都能事先了解,做到預防為主。同時借助旅游規劃與管理技術,輔助生態旅游地的經營管理,對旅游地的生態環境指標作科學的監測,將環境監測所得結果用以回饋修正目前的管理措施,使得各項管理工作趨于完美。
(五)建立高素質的導游員隊伍,提高生態旅游質量
一個優秀的生態導游員除了要有專業知識、野外生存能力、醫療急救知識外,還要有非常強的服務意識。保護區要通過培訓或引進等方式,建立一支優秀的導游員隊伍,為生態旅游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子:日本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高于我國的黃山、泰山和張家界多數游覽勝地,但是不但不設纜車,就是上山公路也只修到兩千多米,剩下的路不分高低貴賤人人平等自己去爬,連臺階都不修筑。這不僅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富士山的本來面貌,恐怕還有一種民族感情的因素,即對日本這座圣山的敬仰與尊重。同時,徒步登山更能體現生態旅游的真諦。
中美洲的哥斯達黎加是世界上生態旅游最先進的國家之一,他們將“無人工痕跡”作為國家公園擴大旅游市場的口號,這種理念使他們的旅游業在全世界享有很高聲譽,并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美國政府規定,禁止在國家公園中建造豪華賓館,只允許設立簡易的過夜設施,但保證安全和衛生。美國國家公園的營地一般設置在公園的邊緣或毗鄰的森林中,游客的垃圾自行分類后投入加蓋的鐵箱內,食物殘渣要求完全清理干凈,防止野生動物翻拾,從而改變其生活習性。
韓國在戶外旅游地也不搞豪華賓館,多為通鋪,每個鋪位不到1米寬,或自帶睡袋,或租用毛毯,衛生間是公用的。他們認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減少公園中的建筑用地,也減少污染,并與游人回歸自然、凈化心靈的目標相吻合。在韓國的國家公園沒有垃圾桶,也看不見垃圾,因為誰的廢棄物誰都會自己帶回去。韓國布基島經濟交通不發達,當地人索性在“簡”上做文章,筑起一棟棟茅屋漁舍,古雅的草屋內只有一床一桌一燈一網。這種簡陋有效地勾引起了人們懷古探幽的情趣,反而引來游客如潮。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