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作為“2018中國森林旅游節”的重磅活動,中國森林旅游論壇在廣州開幕。
論壇上,來自政府、企業、高校的專家學者就“森林旅游與市域經濟社會發展”“加強信息技術應用推動森林旅游提質升級”“自然資源游憩機會供給與空間構建”等議題展開了討論,其中涉及了他們對于廣東地區森林旅游業發展的分析與建議。
自然、社會的雙重優勢:
廣東探索“森林旅游”贏在起跑線
常年在北京工作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來到廣州后,被天橋兩側郁郁蔥蔥的綠葉紅花所吸引。在冬季寒冷的北方地區,人們喜歡培植月季,期待每月都能看到鮮花。“盡管如此,北方依然很難像廣州地區這樣,隨處都有繁茂的花卉。”沈國舫感慨。
在沈國舫等與會專家們看來,廣東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是其他大部分省份發展森林旅游業,難以比擬的優勢。根據省林業廳印發的《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規劃(2016-2025年)》,規劃到2020年,珠三角基本建成全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群。對此,沈國舫直言:“充足的雨量和熱量,是珠三角做出該規劃的先天稟賦。”
同樣來自于北京地區的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王興斌在評價廣東森林旅游業時指出:“生態優勢、經濟優勢和消費意識,成就了廣東的始發優勢。”其中,生態優勢是自然稟賦,經濟優勢和消費意識則屬于社會資源。
在王興斌看來,廣東省的經濟水平在全國屬于第一梯隊。雄厚的財力基礎,決定了政府部門有能力致力于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生態旅游的建設。同時,在開風氣之先的廣東地區,人們的消費意識比較領先。作為第三產業的森林旅游業由此獲得了廣闊的市場。
“這里靠近港澳以及東南亞等地,很多家庭都有出游的習慣。再加上殷實的家境,很多人往往有著豐富的旅游經歷。”王興斌談到,隨著現代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被水泥森林環繞的城市居民,想要追求新的生活方式。他們對休閑、森林、遠足等要素的渴望會愈發迫切。在此背景下,珠三角地區的“森林旅游產業”將大有可為。
經濟產業的引領效益:
廣東旅游業發展需平衡四者關系
盡管廣東省具備發展“森林旅游業”的先天優勢,但置之于國內總體大勢而言,該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王興斌比喻:“就像是早上七八點鐘的太陽,未來的發展空間還很大。”
與會專家指出,這是由于旅游休閑對于國民而言,目前尚不是剛需。森林公園建設的主要動力和出發點,仍是帶動地方就業,而非出于保護自然生態的考慮。王興斌談到,廣東省森林旅游產業需要整個發展模式的轉變,即協調好該產業的“商業性”和“公益性”之間的關系。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多方共同參與。
“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從操作層面看就是要滿足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平衡。”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保繼剛說:“簡言之,就是要協調政府、投資方(商業部門)、本地居民、游客四者的關系。”
游客如果未能得到良好的游覽體驗,例如宰客現象,他們就會“用腳投票”,不再光顧景區;本地居民若未能享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甚至感到了物價上漲、喧嚷污染等問題,他們或將不再支持旅游業發展;商業部門如果不能從旅游項目中獲益,也會撤離資金;政府部門則需要旅游項目帶動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增創稅收。
對此,保繼剛談到,以白云山景區和海珠濕地為例,政府通過不收門票或少收門票的方式,實現了市民的基本休閑保障。與此同時,主管部門也會對部分公共空間實現“物理設施隔斷”,例如放置花盆、種植草木,以防止過量的客流,對某些地區帶來侵擾。
“森林旅游廣義上是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旅游方式,只有在游客素質提高的基礎上,政府才會提供更多的建設空間。”保繼剛說,管理成本和損壞程度的降低,將會使公共資源滿足更多主體的需求,并換來更大的效益。
技術打造的“智慧旅游”:
廣東傳統景區升級改造潛力大
提升游客素質既是對森林旅游業發展的促進,也是該產業帶來的必然成果。王興斌觀察到,國外的一些旅游勝地里,建設了完整的展示系統,例如用現代手段形象地描繪人與森林的關系。通過科教科普系統,游客們在享受森林景觀的同時,也可以提升知識素養。
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待于當前科學技術的成熟運用。同程集團研究院院長楊彥鋒表示:“廣東無論在人口技術上,還是在旅游資源方面,都在國內名列前茅。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升級傳統景區,廣東大有潛力可挖。”
廣東省的企業華僑城文化旅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運用先進科技,發展數字電影等旅游項目,獲得了良好的業績。廣州長隆旅游度假區目前也在進行多個技術試點,以獲取傳統游樂項目之外的產業受益。
楊彥鋒指出,在科技打造的“智慧旅游”中,VR/AR等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有助于二次開發廣東豐富的文旅資源。同時,他提供了三種適用路徑。
首先,將虛擬現實技術用于延長景區的游覽時間。例如通過VR森林、燈光秀等項目,大力開發“夜游經濟”,以延展旅游產業鏈。其次,利用該技術可以實現場景復現,讓某一時刻到來的游客感受其他時段的景色,以增強體驗。例如,在山地打造日出、日落、佛光等現象。最后,運用VR/AR技術開發游樂項目,例如營造出飛躍亞馬遜叢林、飛躍大草原的觀感。
“智慧旅游在景區的滲透應用還可以起到游客管理、防災減災、人流疏散等作用。”楊彥鋒談到,這將為具有豐富森林旅游資源的廣東省,提供良好的治理效果。
【見習記者】李鵬程
【攝影】肖雄
【校對】馮志堅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