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我國歷史上一種重要的文化、教育組織,因書院設于山林之中,成為了我國森林旅游文化的一道重要景觀。
書院有著一段漫長的發展歷史,與科舉的變遷同步而行:
追溯到漢代,出現了書院的前身:萌芽于當時私家講學(口授為主)的“精舍”、“精廬”。
唐朝,開始慢慢成型,有民間和官府兩大源頭,民間源于私人治學的“書齋”,官府源于整理典籍的衙門,因為紙張和雕版印刷術發展,大量書籍需要放置、收藏,便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書院”。
其中,書院與書齋的不同之處在于向社會開放,成為公眾的場所,儒生、和尚、道士都可以出入其中。因此,由私密到公眾,這是書院從書齋中脫引而出并走向獨立發展的關鍵一步!
北宋,書院大發展,草野之讀書人希望通過讀書獲取功名,朝廷辦不了那么多學校,各地的名儒、學者、官吏紛紛選址山林,興建書院,形成我國書院教育的第一個高潮期。此時出現了注明的“宋初四大書院”。
可到了北宋后期,統治者為直接掌握人才,重視科舉,大李振興學校教育,書院受冷落。
南宋,書院大逆襲,由于北宋后期官學日益腐敗、財力不足,再加上出現了理學大師——朱熹、陸九淵,使得理學家們的講學活動活躍異常,出現了大辦書院的又一高潮。
元朝,為緩和矛盾,控制文化,對書院采取保護、提倡、加強控制的控制,雖然數量增多,但是由政府任命書院教師、控制書院招生、考試和學生去向以及撥學田等,使書院官學化傾向越來越嚴重,甚至完全納入了地方官學系統。喪失了書院淡泊名利、志再問學修身的初衷。
明清,書院繼續發展,明朝四次明令廢書院,清楚也一度沉寂,書院被明清統治者控制得越來越牢,已蛻變為官學,納入科舉系統。
清末,書院和科舉一樣不適應社會變化,1901年,清廷改書院為學堂,書院制度自此失去其存在的法律基礎。作為科舉的附庸,1905年隨科舉制被廢除,書院徹底消失。
可見,書院隨封建科舉興而興,隨科舉衰而亡。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