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四川阿壩州白河鄉芝麻南岸羌族村的居民還在海拔3200多米的山上生產生活,唯一的收入是種點青稞等農作物。2009年災后重建后,他們走下山來,開始依托靠近九寨溝的旅游區參與旅游經營,6年間收入水平增長了近10倍,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部分農家樂經營戶的年收入超過20萬元……
芝麻南岸羌族村是近年來我國鄉村旅游扶貧成功案例之一。預計“十三五”期間,我國鄉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次年均增長15%,每年可帶動200萬貧困農民脫貧,可以分擔17%貧困人口的脫貧。
經過30多年努力,我國已使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但不容忽視的是,到2015年年底,我國農村仍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扶貧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而蓬勃發展的鄉村旅游無疑為精準扶貧提供了一個突破口。
市場巨大,扶貧后勁足
近年來,我國鄉村旅游呈爆發式發展,全國城市居民周末休閑和節假日出游,70%以上選擇在周邊的鄉村旅游點,主要城市周邊的鄉村旅游接待人數年均增長20%以上。而且,我國鄉村旅游資源占全國旅游資源70%,但旅游消費還不到國內旅游消費總額的20%,未來增長潛力很大。
“我國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到鄉村旅游的欲望越來越強烈,而貧困人口所處的地區大多自然或人文旅游資源豐富,旅游開發潛力巨大。這是旅游扶貧得以實施的前提。”中國社科院旅游與休閑研究室主任戴學鋒說。
“十二五”期間,我國已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了約10%的貧困人口脫貧。預計“十三五”期間,鄉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次年均增長15%,到2020年達到40億人次。鄉村旅游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8%,到2020年達到2.3萬億元,帶動約8000萬農民受益。每年帶動200萬貧困農民脫貧,到“十三五”末帶動約1200萬貧困人口脫貧,占全國貧困人口總量的17%。
在全國各地,鄉村旅游的扶貧成效越來越明顯。在鄉村旅游起步較早的四川省,2014年參與旅游扶貧項目的貧困戶,戶均增收超過500元,增收速度比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高1.8個百分點;在湖北,“十二五”以來,鄉村旅游帶動42萬人脫貧致富,占全省脫貧人口的18.6%;在甘肅,“十二五”期間,鄉村旅游每年帶動6萬人脫貧,占全省減貧人數的5.8%;在重慶,2015年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過1億人次,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0萬人,帶動農村20余萬人脫貧致富……
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2015年10月29日發表署名文章指出,我國70%的優質旅游資源分布在中西部地區、邊境地區和革命老區等貧困地區;在全國832個貧困縣中,有近300個縣屬于國家主體功能區的限制開發縣,經濟發展落后生態環境卻良好,是名副其實的“好山好水好風光”;在全國12.8萬貧困村中,至少有50%具備發展鄉村旅游的基本條件。貧困地區開發建成的新景區成為旅游消費新熱點。
調查摸底,先瞄準再幫扶
貴州是我國開展鄉村旅游扶貧較早的地區,貴州思南縣長壩鎮位于烏江邊,當地村民以種植紅薯為主,但是地里到處是怪石,影響收成,村民很討厭這些怪石。經考察,這些怪石是“喀斯特石林”。2009年,思南烏江喀斯特國家地質公園獲批建設,經過數年建設,游客數量不斷增長,曾經讓村民頭疼的石頭為村民們帶來了希望。“經營較好的農家樂一年可以收入二三十萬元,村民們加入旅游公司每月可以拿到1500元到2000元的工資,烹飪特色美食的廚師工資在3000元以上。下一步,我們打算從烏江碼頭到長壩石林建設一條特色農家樂一條街,提高游客的滿意度。”長壩鎮綜治辦副主任田應國說。
像長壩鎮一樣,將藏于深山的旅游資源挖掘出來的案例還有很多。這也是目前國家旅游局正在積極推動的一項工作。
國家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4年開始,國家旅游局從全國832個扶貧重點縣和片區縣中挑選出了6130個具備發展鄉村旅游基本條件的行政村作為鄉村旅游扶貧工作重點村。會同發改委、扶貧辦等七部門全力推進鄉村旅游扶貧工作。同時,在6130個重點村中選擇56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作為試點村,整合各方力量,加強規劃指導,服務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今年,國家旅游局計劃對全國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開展旅游資源普查和旅游扶貧摸底調查,形成貧困村數據庫,確定具有發展鄉村旅游條件的貧困村名單,作為鄉村旅游扶貧工程實施對象,確保旅游扶貧對象精確。
“建設‘貧困村數據庫’是一項非常有必要的工作,也是實施精準扶貧的重要依據。對貧困村的規模、人口數量、交通、自然資源、氣候條件、旅游基礎、經濟水平、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年齡結構、特色物產、治安條件等信息做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創造出最大化的旅游脫貧效果。”山東濟寧泗水縣南陳村“第一書記”季中說。
據悉,今年,100個“旅游扶貧觀測點”也將陸續建立起來。建成后,每半年總結一次觀測點的鄉村旅游扶貧工作成效,可大大提高旅游扶貧精準度和實效性。
此外,“萬企萬村”結對幫扶工程預計也將在今年展開,全國1萬家大型旅游企業、賓館飯店、景區景點、旅游院系和規劃機構將對1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進行精準結對幫扶。預計2016年,通過旅游行業“萬企萬村”結對幫扶,可以解決近100萬貧困人口就業。
輸血 造血,培育內生動力
2014年至2020年,全國將有6000多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村官(村支書、村長)接受鄉村旅游培訓。目前,已有28個省(區、市)約2000個貧困村的村長(或村支書)參加了國家旅游局組織的培訓。他們當中的很多人把鄉村旅游的“種子”帶回了家鄉,生根發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曾在貴州畢節參與扶貧工作的戴學鋒說:“鄉村旅游扶貧應注重內生動力的培育,采取造血式扶貧。參與扶貧工作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貧困地區生產、生活環境較差,即使游客來了,也無法停留,滿意度也不高。因此,扶貧工作者首先要做的是改變貧困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讓村民接受現代生活方式,提高村民的旅游接待意識,然后再引入旅游投資企業,這樣,貧困者可以更好地融入旅游企業的經營活動,而不至于企業、村民‘兩張皮’。”
據悉,為了增強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鄉村旅游扶貧培訓種子工程”也將展開,一批鄉村旅游扶貧培訓師將走進鄉村,傳播扶貧智慧。另外,國家旅游局計劃三年內引導和支持100萬名大學畢業生、專業技術人員等開展鄉村旅游創業,鼓勵文化界、藝術界、科技界專業人士幫助有條件的地區打造一批具有文化藝術底蘊的旅游特色村。下一步,國家旅游局還將實施鄉村旅游“后備箱”工程,建立鄉村旅游優質農副土特產品名錄,設立鄉村旅游集中購物市場,將自駕游客的購買力引導到鄉村,帶動農民致富增收。
工作在扶貧第一線的季中建議,“政府引導、完善規劃”是增強貧困村內生動力的必要措施,“應逐步形成以總體規劃為統領,分區和專項規劃為支撐,項目規劃為著力點的協調完善的旅游規劃體系”。據了解,目前,國家旅游局正在組織全國旅游規劃資質單位對560個試點村開展旅游規劃扶貧公益行動,當前已有325家規劃單位參與,有518個試點村完成對接,占試點村總數的92.5%。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正如李金早在2015年10月29日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所指出的,旅游扶貧不是簡單的、單方面地給錢給物幫扶,而是開發當地的特色旅游資源,形成特色旅游產品,構建旅游產業鏈,吸引外部旅游消費市場,帶動當地貧困人口就地參與旅游經營服務實現脫貧的開發式、產業化扶貧方式,因而具有明顯的培育優勢產業、增強發展能力的造血功能。
目前,不斷升溫的鄉村旅游為精準扶貧提供了一個突破口,各地在鄉村旅游扶貧方面不斷探索新思路,推出新舉措。鄉村旅游扶貧大有可為。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