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重要的自然資源和人類生存環境資本,濕地公園的建設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休閑的場所,改善了生活環境,同時也為人類和動植物提供了一個休養生息的地方。人類在濕地公園中的行為模式,就是人們在濕地公園中的活動內容和行為方式。濕地公園并不等同于普通的城市公園,為避免其生態系統受到人類的干擾和破壞,必須有效規范人類行為,以保護濕地功能和生物多樣性,展現其自然、生態之美。
如何根據人類游憩行為模式打造濕地主題公園作為重要的自然資源和人類生存環境資本,濕地公園的建設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休閑的場所,改善了生活環境,同時也為人類和動植物提供了一個休養生息的地方。人類在濕地公園中的行為模式,就是人們在濕地公園中的活動內容和行為方式。濕地公園并不等同于普通的城市公園
為避免其生態系統受到人類的干擾和破壞,必須有效規范人類行為,以保護濕地功能和生物多樣性,展現其自然、生態之美。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現將人類游憩行為模式劃分為隔離模式、交織模式和融合模式。通過在公園不同區域組織不同類型的游憩行為模式,力求達到在濕地公園建設中做到既尊重和滿足人類的需求,又尊重和保護濕地生物與環境。
一、隔離模式
濕地作為自然界中重要的生態系統,保護的意義已經不言而喻。只有在確保濕地資源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壞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濕地的多種功能。因此,有必要采取隔離模式,限制人類的游憩行為,使人類與濕地生物互不干擾,保持相對獨立,這樣才能使濕地公園保值并增值。
(1)完全分隔
濕地與人類的生存、繁衍、發展息息相關,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濕地公園的建設是濕地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示范區,它為人類的生產、生活和休閑提供了多種資源,是最重要的生態環境之一。因此,為處理好生態保護與科普教育、自然野趣與休閑娛樂、保護與游覽的關系,在重點保護區內設立為“禁入區”,隔離人的任何方式的游憩行為,將人類與濕地環境完全分隔,并與濕地核心區域保持適當的距離,這樣將有利于生態恢復和濕地價值的提升。例如有的濕地公園在重點保護區內,在珍稀物種的繁殖地及原產地設置禁入區,以及在候鳥及繁殖期的鳥類活動區設立臨時性的禁入區。
(2)遠距離的視線碰觸
濕地往往有著豐富秀麗的自然風光,是瀕危鳥類、遷徙候鳥以及其他野生動物的棲息繁殖地,具有很高的景觀價值。寬廣的水面、飛鳴的水鳥、叢生的蘆葦,野趣盎然,增加了自然的氣息。如山東桑溝灣濕地公園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不僅有萬畝天然蘆葦、各種藻類和水草,而且是南北方遷徙鳥類理想的棲息地,除每年來此越冬的上千只大天鵝外,還有黑雁、灰鶴、海鴨、大雁、海鷗以及生活在海邊千畝黑松林中的幾十種陸地鳥類,形成了一個天然的鳥類王國。
現在人們提倡生態旅游、認知自然等,濕地則是最佳的認知場所。出于既要保護又要接近的需求,可以采用遠距離的視線碰觸的方式,在不驚擾生物的休養生息、不破壞保護地價值的前提下,通過這樣非凡的信息讀取方式,滿足游客的觀賞要求,加強人們對濕地的認知,創造城市中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環境。例如在肇慶星湖濕地公園中就設有觀鶴棧道、觀鳥亭臺等,方便游客觀賞,拉近人類與野生動物的距離。
二、交織模式
濕地公園不僅是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還是人們游憩活動的重要載體。
通過點狀或線狀的交織行為模式,在盡量不破壞濕地自然棲息地的基礎上,將人類作為濕地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使其行為活動和強度控制在濕地答應的承載力之內,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改善。
(1)散點式的人與自然對話
對于濕地公園,合理的輕度人為干擾可以保持較高的生物多樣性。因此,合理利用人為干擾,維護濕地群落物種多樣性及生態功能是濕地治理的關鍵。在濕地公園建設中,建立合理的游憩空間,對于濕地公園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人本能地偏愛憑靠小空間去觀察更大的空間,所以在濕地公園的某些區域,可以利用此特點,構建分散的小空間,如隱蔽的停留點、休息平臺等,合理展示濕地資源。通過這種方式將人流分散,使其活動點綴于大環境中,化解保護與開發的矛盾,將人們的游憩行為對公園生態系統所造成的影響控制在最低程度。而且分散的小空間可以為人們提供穩定的心理空間,人們可以駐足、小憩或交流、觀測、沉思、感受等,進行人與自然的對話,也可以近距離地去了解、鑒賞和享用濕地的價值,這也是對濕地資源的一種利用。例如倫敦濕地公園為強調濕地和人類之間的緊密關系,鼓勵游客的積極參與。通過浸手于池塘,喂食飛鳥和參與園藝等活動,讓前來的游客在積極參與中領會濕地的基本價值和多樣性。
(2)流動的線式體驗
人對環境的感受并非是各個視線片斷的簡單疊加,而是在空間、時間多維交叉狀態下的某種方式的連續 展現。在濕地公園中一些不宜停留和匯集的區域,必要的線狀空間對人們的行為具有方向上的指引和導向,是功能場所的聯系紐帶。在這里,人的活動是一個連續的序列,對環境的感知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運動輕易給人流動和延續的感覺,引導著游客向不同方向流動,減少大量人流的停滯對環境形成的干擾。人們在運動中完成感知自然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人與環境不再是孤立、被動的,而是在多種感官的帶動下形成的多元互動的復合關系,構成了人對濕地空間的認知構架及層次。
在濕地公園的建設中,可以通過濕地公園游覽路線的組織,多種交通方式如游船、步道、棧道等的介入,構建流動的線式空間,使人們走進大自然,融入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的清純與美妙。例如杭州西溪濕地公園的濕地植物觀賞區就是由長長的親水棧道在塘邊環繞,一路走去,幽幽的荷香伴著陣陣水波的清爽,讓人樂而忘返。
三、融合模式
濕地公園除了多種自然功能之外,還具有歷史、文化、旅游等社會功能。以當今公園規劃設計理念而言,設計師更加強調以人為本,從人的尺度、需要、情感、知覺等出發,滿足人類生存、大眾行為、游憩娛樂及心理需求,強化大自然與人類生活空間的融合。
作為人類親水天性在現代生活中的一種表現,濕地公園不僅具有濕地的生物、土壤和水文等特征,同時又是人類以一定的審美眼光通過人工干預促使其發揮其觀賞、娛樂效果。因此,為滿足城市居民的休閑、游憩、教育等需求,濕地公園的建設應當將各種發展需求統籌考慮,依據資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適宜性,綜合安排、協調發展,為人們提供交往、聚會、休憩、游玩、演出等多樣活動集合的游憩場所。在這些區域,人類游憩行為集中,活動基本不受限制,重點體現動感歡樂氣氛。
例如可以將濕地敏感度相對較低的區域劃為游憩活動區,安排適度的游憩設施,開展以濕地為主體的休閑、游憩活動。在這種情況下,人與濕地這兩種元素不再是孤立、被動的,而是多元互動的復合關系。人與濕地更加親近,人們可以觸摸濕地動植物,可以戲水泛舟,充分感受濕地環境和生物特有的生態優勢,加強了人與濕地的聯系。
人類作為環境的一部分,在自然界中二者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共存是整個人類延續的必然。山合水易認為對人類游憩行為模式的深入分析有利于濕地公園的建設,在濕地公園的規劃建設中既要滿足人類的需求,又要保護濕地自然棲息地,將生態保護、休閑游憩和環境教育等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