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森林生物多樣性形成機制復雜,種內及種間關系多樣,需要以系統觀為指導,針對生物多樣性退化與喪失的特征及其機理,從不同尺度和多個方面進行綜合研究和全面推進。 加強城市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育研究 應定期開展生物多樣性普查,了解動植物種類、分布、動態及其適應性,并進行編目,建立數據庫;選擇代表性植被類型,建立以固定樣地為平臺的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長期定位監測生物多樣性的動態規律,建立城市生物多樣性檢測與評估技術體系,分析和預測人為干擾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及其后果;加強研究城市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培育的規劃設計、工程技術以及管護措施,提高城市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育水平。 加強城市森林生物多樣性基礎研究,優先開展人工群落物種共存機制、外來物種入侵機制及其控制途徑、外來物種與本土物種的競爭關系、城市生物類群同質性的機制及其影響、景觀片段化對物種遷移分布的影響、城市環境脅迫對物種生態幅度的影響機制、自然物種生態恢復的潛力及其調控等,揭示城市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以及城市森林生物多樣性形成機理,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育的人工適度干預技術。 構建城市區域綠色生態網絡 針對城市生境的片段化格局和孤島化特點,保護物種的生存環境(或棲息地)是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關鍵,從城市區域尺度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格局,尋找生物多樣性最優景觀格局,實施景觀格局優化工程,形成以重要野生動植物為主要保育目標的城市綠色生態網絡,通過景觀的多樣性保護實施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標。 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進化離不開基因交流,如果生物群落間距離大于它們重建群落的距離,缺乏必需的基因交換將影響群落的穩定和發育。因此,從城市區域尺度構建城市森林生物多樣性格局,建立城郊一體的綠化體系,尋找有效保護的“最優景觀格局”,連接城郊梯度的破碎土地(生境島),修建廊道和“暫息地(stepping stone)”,增加各生境斑塊的連接度和連通性,構建城郊綠色網絡,提供更多的棲息地和更大的生境空間,減少城市生物生存、遷移和分布的阻力,維持生物群體自身的生態習性與遺傳交換能力。 如美國佛羅里達州綠道與生態網絡規劃,將景觀的系統性、生態的顯著性和景觀連接戰略點規劃有機結合,實施了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相融合的保護規劃。利用區域景觀研究方法,設計以生態功能為主導的綠道生態網絡,實現生態適應性的擴展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運用GIS系統和決策支持模型(DSM)確定重點保護區域,通過分層疊加技術評價景觀與生態的敏感度,確定優先保護體系,對關鍵生境進行優先保護分級,并保護原始的生境,將佛羅里達州57.5%的土地納入生態網絡保護之中。 實施城市森林的近自然化培育 城市人工林的生物多樣性營造不能局限于簡單的物種數量,種間關系協調、群落穩定更為重要。近自然植被具有比較完整的群落結構和豐富的物種多樣性,更能為動植物提供適宜的生存和棲息生境。因此,構建近自然森林是提高生物多樣性的有效途徑。尤其是我國城市森林多為人工植物配置,群落結構單調,物種單一,林分斑塊自然度低,需要借鑒地帶性植物群落植物組成、結構特征和演替規律,開展近自然化改造,逐步優化群落結構、物種組成、栽植方式、景觀外貌等,引導人工植被逐步向接近自然狀態的群落結構發展和演變,充分發揮物種共存的自維持機制和作用。 城市森林的近自然化培育主要包括近自然森林植被營造和現有森林的近自然化改造兩種類型。 在近自然植被營造中,主要通過營造植物種類組成、群落結構與地帶性森林群落接近的人工群落,構建適應當地生境的近自然植被。關鍵是模擬地帶性植被的植物組成,構建的植物群落具有生態相似性,如群落優勢種、群落結構之間應具有關聯性或相似性。因此,應選擇地帶性植被建群種與優勢種之中能適應城市生境的近緣種類,如同科、同屬種以及生態幅度相近的物種。在種植設計過程中,應改變簡單便利化的純林營造手法,強化生境改良,挖掘場地生態潛力,突出多樣性混合生境營造,采取多物種及多層次混交的自然式栽植,并采取低度養護方式,促進自然更新,避免因栽植少量的植物,而破壞自然狀態的多樣性。 在近自然化改造中,針對城市人工林普遍存在過度密植的現狀,提倡根據樹冠重疊率、郁閉度以及植物生長狀況進行抽稀,協調短期、中期和長期適宜群落密度。同時,從豐富物種多樣性和優化群落結構出發,采取綠化植物水平混交和垂直混交途徑。保護和誘導自然更新苗,選擇性保護自然更新植被,創造自然更新物種生存和繁衍空間,特別是木本更新苗、野花植物等,誘導人工群落逐步向接近自然狀態群落發育,形成多樹種、多層次、異齡混交的群落,恢復和重建富有自然氣息、地域特征濃郁的近自然植被,逐步實現人工群落結構的近自然化。 營造野生動物友好的城市森林群落 野生動物作為對環境最為敏感的生物類群之一,是衡量城市生態質量的最直觀和最有效的途徑。野生動物也是表征人、城市、自然和諧關系的重要方面,缺乏野生動物更是我國城市與發達國家城市最明顯的差距之一。城市森林設計與建設一直以樹木為核心,極少關注動物。沒有野生動物的城市缺乏活力和生機,城市不僅需要“花香”,更要有“鳥語”。因此,通過生境營造、野生動物友好植物應用以及植物多樣性配置,營造與野生動物友好的城市森林,促進城市野生動物的生息繁衍。 在具體措施上,首先應營造有利于城市生物多樣性恢復與重建的多樣化棲息空間,如陸地與濕地的結合、起伏地形、生物通道等,而多孔隙生境(porous habitat)更值得重視,隨著城市有空隙生境的急劇減少,造成依附在孔隙空間生存的生物消失,城市生物鏈阻斷,甚至有的花卉缺乏傳粉昆蟲而影響開花結果。因此,有必要維持自然的多空隙生境和野生動物的隱蔽屏障。 多樣化的植物食源是野生動物生存的保障。城市森林建設應合理配置食源植物,增加鳥嗜和蜜源植物,尤其應滿足鳥類冬季生存最低限度的取食要求;同時,植物應用還要滿足筑巢需求,如鳥類喜愛樹冠大而濃密、樹皮粗糙的樹種,如香樟、垂柳、水杉等樹種。 多物種與多層次混交最適于多樣性生物的棲息。城市森林植物配置要從生態系統層面考慮維護物種的多樣性與結構復雜性,避免少數物種的大量栽培,并充分利用自然拓殖的植被和野生花草,建立接近自然的森林群落,吸引鳥類、蝴蝶和小型哺乳動物等,增加物種潛在的共存性。 總之,將生境營造與植物應用有機結合,通過多樣而穩定的植物群落配置,體現區域潛在植被的主要本源物種,為更多生物提供適宜的棲息地和廣闊的生境空間。 由于影響城市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因素很多,在城市森林建設和管護過程中,諸如鄉土植物馴化、適宜物種引進、外來物種控制、復層植物群落構建、自然遺留地保護等都是基礎性工作,對城市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育至關重要,故需要不斷重視和加強。 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多樣性往往不是人工營造出來的,而是自然發育形成的。在城市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育過程中,生態養護過程可能比樹木栽種更有價值和意義。城市森林管理者應運用管理演替(managed succession)理論與方法,不要僅滿足于樹木個體,而應考慮生態系統的所有組分及其動態性,協調森林景觀改善與演替過程的統一性,促進森林自維持機制和功能的發揮,逐步提高森林生物多樣性水平。 |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