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日前決定,改稱“森林旅游”為“生態旅游”,并以新提法統領林業旅游工作。未來,依托各類自然生態資源,向社會提供生態產品的各項工作,都將一并納入“生態旅游”大旗下。
新提法拓展了林業旅游的內涵與外延,同時指向林業旅游高質量發展要求。
生態旅游概念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依托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自然文化遺產地等自然風景資源開展的旅游活動,都可歸入其范疇。但過去的近30年間,由于部門職能分割,我國林業旅游始終局限于森林旅游單一領域。
最新一輪機構改革打破了這一局面。目前,各地林草部門統籌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和野生動物資源以及各類自然保護地的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顯然,“生態”比“森林”更能準確表達機構的職能邊界。
同時,新提法更加強調林業旅游的生態屬性,即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提下,適度開發,合理利用,增進民生福祉,帶動經濟發展。這對林業旅游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
近年來,親近自然、回歸原生態,成為全新風尚,由此帶動林業旅游發展。
以森林旅游為例,1992年林業部首次召開全國森林公園及森林旅游工作會議以來,我國森林旅游獲得長足發展,游客量從當年的2400萬人次增長至2019年的18億人次。作為我國南方重點林區的福建,去年全省森林旅游接待總人數2.57億人次,產值1106億元。2006年,福建提出在山水俱佳處培育“森林人家”的設想。如今,“森林人家”已成為八閩森林旅游的重要業態,并在全國復制推廣。
數量增長與質量提升卻并不同步。隨著森林旅游發展加速,產業短板日益顯現。
個別地方存在過度開發亂象,以森林旅游之名將酒店、會所搬進生態脆弱地帶;旅游產品結構單一且同質化,文化挖掘程度不足;市場處于野蠻生長狀態,缺少必要的行業標準與規范,價格透明度不高、同業惡性競爭、服務水準不夠精細化等問題時有發生;基礎配套有待完善,不少地方路窄、彎多、車難行,可進入性程度較低;專業人才配備不足,具有林業、生態、旅游、經營、康養等多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極度匱乏;產業融合度較低,與現代農業、生物科技、文化創業缺少融合,產業鏈條較短,附加值有限。
從“森林旅游”到“生態旅游”,新的提法不僅要解決職能分工問題,更要聚焦產業提質增效,為綠色發展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明確開發與保護的尺度和邊界,建立健全市場規范與行業標準,培育適應產業新動向的專業人才,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引導社會資本有序介入,構建多元的產品體系與完整的產業鏈條……生態旅游,正呼喚全新的打開方式。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