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闡述了濕地公園產生的原因,探討了濕地公園的特征,重點指出了目前我國濕地公園規劃、建設和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的問題,闡述了濕地生態公園的設計原則和內容,提出了我國濕地公園健康發展的建議以及對將來發展趨勢的展望。
關鍵詞: 濕地景觀;生態系統
一、基本概念
(一) 濕地的定義
濕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淡水、半咸水、咸水體, 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 米的水域。濕地的類型通常分為自然和人工兩大類。自然濕地包括沼澤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灘和鹽沼等, 人工濕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庫、池塘等。(趙秀軍,2008)
(二) 濕地生態公園的定義
濕地生態公園即以濕地為對象的園林形式, 為現代園林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利用現代園林建設和生態學原理, 對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重建和恢復, 藝術地再現自然濕地景觀, 并為社會民眾提供親近、感受、體驗自然的場所。濕地生態公園發展出的融合自然、景觀、園林的綠色空間, 具有生態、觀賞、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種功能。 根據園林學的研究內容和層次, 濕地生態公園包括濕地造園(濕地公園)、濕地綠化、濕地景觀3個層次和內容。
濕地造園是在繼承中國傳統山水園或水景營造藝術手法基礎上, 遵循濕地生態系統特點, 兼顧生態和景觀的一種造園方式, 是傳統園林內容的拓展。中國傳統山水園或水景營造藝術, 以景觀(視覺美感)設計為主, 再現自然山水, 可以說, 它們只是濕地造園的一部分。 濕地綠化是指運用園林學、園林樹木學等學科為基礎, 對濕地環境進行保護、修復等一系列的活動。
濕地景觀是由濕地人類文化圈和濕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 主要是指濕地風景名勝區和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自然保護區是指濕地自然性較強、科學價值較高其核心區通常處于絕對保護狀態的區域。(趙秀軍,2008)
(三)濕地生態公園與其它公園區別
區別在于濕地生態公園強調了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護和展示, 突出了濕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內容和自然文化屬性。濕地生態公園與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區別在于濕地生態公園強調了利用濕地開展生態保護和科普教育功能, 以及充分利用濕地的景觀價值和文化屬性豐富人們休閑游樂活動的社會功能。
(四)生態園林的定義
生態園林主要是指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所建設的園林綠地系統。工業化的高度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速, 給人類帶來了生存環境的危機, 生態園林從整治國土、促進生態平衡的高度全面綠化人類的生存環境, 將園林綠化事業推向生態園林的新階段, 這些對城市及整個生態系統的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張慶費,張峻毅,2002)
(五)城市生態公園的定義
城市生態公園是指位于城市郊區或近郊,通過保留、模仿或修復地域性自然生境來建構主要環境,以保護或營建具有地域性、多樣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局部生態系統為主要目標, 進而改善城市生態系統為目的,以生態文化或技術為主題,提供與自然生態過程相和諧的游覽、休憩、實踐等活動的園林。城市生態園林建設反映了一個特定社會發展階段的意識形態,生態園林這一看似簡單的概念,卻有非常廣泛而深刻的內涵和外延,城市綠地猶如生命的機體,復雜地聯系著。城市生態綠地是城市重要組成部分,對城市的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它是人們協調城市發展與生態系統的重要手段,是城市生態的調節者。但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以人為本”的景觀建設原則過于強調“以人類為中心”,導致對資源不合理的開發活動,引起環境污染及生態環境破壞,致使生物物種的大量減少與喪失,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二、濕地公園產生的原因
濕地公園產生的原因濕地公園是以具有顯著或特殊生態、文化、美學和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濕地景觀為主體,具有一定的規模和范圍,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完 整性、維護濕地生態過程和生態服務功能,并在此基礎上以充分發揮濕地多種功能效益、開展濕地合理利用為宗旨,可供公眾游覽、休閑或進行科學、文化和教育活動的特定濕地區域。
濕地公園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至少有以下主要原因:歷史背景、傳統園林的貢獻、現代城市生活的需要以及人們對濕地認識的提高。
綜觀世界人類文明史,發現最早的人類文明首先在自然條件適宜的江河流域或湖網地區形成。從生態學角度看,處于水陸交錯地區的生態系統結構穩定,物種豐富,生物多樣性高,為人類提供了大量易馴化易種植的物種;水系發達,土壤肥沃,氣候適宜,是人類農業生產的天然理想場所,孕育和繁衍了人類最初的文明。在濕地公園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的傳統園林建設也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我國古典園林中,園林水景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論是富麗堂皇的北方皇家園林,還是雅致玲瓏的江南私家園林都強調意境。水生植物或園林水景以其特有的形態美和意境美成為歷代園林中不可缺少的表現形式,幾乎是“無園不水”。隨著經濟的發展,現代城市生活的需要以及人們對濕地認識的提高,從20世紀60年代起,在全球范圍內注意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并取得明顯的成效。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了濕地公園建設,對濕地生態系統開始了更為合理的利用,享受濕地賦予的特有的生態和景觀等功能。
三、規劃設計原則
濕地生態公園規劃設計應遵循系統保護、合理利用與協調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在系統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發揮環境效益的同時, 合理利用濕地具有的各種資源, 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在美化環境中的作用。
(一)系統保護的原則
1、保護和建設濕地的生物多樣性: 為各種濕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間;
營造適宜生物多樣性發展的環境空間, 對生境的改變應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圍內; 提高濕地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并防止外來物種的入侵對本地所造成的危害。與其他類型生態系統相比,城市中的生物多樣性嚴重不足,城市生態公園作為一個重要的手段,可以彌補城市建設的不足。
2、保護濕地景觀生態系統的連通性: 保持濕地與周邊自然環境的連續性; 保證濕
地生物生態廊道的暢通, 確保動物的析息、避難場所安全; 避免人工設施的大范圍覆蓋; 確保濕地的透水性, 尋求有機物的良性循環。
3、 保護濕地環境的完整性: 保持濕地水域環境和陸域環境的完整性, 避免濕地環
境的過度分割而造成的濕地環境退化; 保護濕地生態的循環體系和緩沖保護地帶, 避免周邊經濟及環境發展對濕地環境的過度干擾?,F代生態園林要求具有多功能特點, 實現整體綜合功能的優化完備性。
4、改善特定的生態問題
城市的建設發展帶來許多生態環境問題,比如空氣、水體、土壤的污染,這些生態問題直接影響了城市生態系統健康,利用自然生態過程解決問題是最佳選擇。
5、 保持濕地資源的穩定性: 保持濕地水體、生物、礦物等各種資源的平衡與穩定,
避免各種資源的貧瘠化, 確保濕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二)合理利用的原則
1、合理利用濕地開展科研與科普教育活動。 2、合理利用濕地動植物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 3、合理利用濕地開展休閑與游覽。 4、合理利用濕地提供的水資源、生物資源和礦物資源。
(三) 協調建設原則
1、濕地生態公園的整體風貌與濕地特征相協調, 體現自然野趣。 2、建設項目的建筑風格應與濕地生態公園的整體風貌相協調, 體現地域特征。 3、公園建設優先采用有利于保護濕地環境的生態化材料和工藝。 4、嚴格限定濕地生態公園中各類管理服務設施的數量、規模與位置。
目前國內外都在進行生態重建, 其中一個重要策略就是保護和利用水生濕生植物、動物及其生境, 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梢哉J為, 建設濕地生態公園是生態重建的一個重要內容和有效途徑。此外, 通過濕地生態公園建設, 還能緩沖硬質景觀的壓力, 滿足人們親近、回歸大自然的需求。
四、規劃設計要求
(一)功能要求
城市綠地系統生物多樣性可分為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種群多樣性和群落多樣性等幾個層次。其中最重要的是物種多樣性水平,物種多樣性的高低,直接或間接影響其他幾個層次的多樣性水平,提高城市綠地系統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是增加城市綠地的生境多樣性。
濕地公園正是有多樣的生境,才賦予了高的生物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因此,濕地公園規劃建設,將大大提高現有城市綠地的生物多樣性,豐富城市景觀。同時,濕地公園是一種類型的生態公園,特殊的生境、多樣的濕地生物群落構成的復雜生態系統,為各種涉禽、游禽、蝴蝶和小型哺乳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營造了良好的避敵環境,將成為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
(二)極高的美學價值
濕地是景觀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景觀是從一個地方或整個地區觀看到的內容的總和。 濕地公園是景觀的核心內容,它為視野產生了多樣性,成為視野的焦點。 廣闊、靜謐,山水掩映,風清氣爽。 具有的十分珍貴的自然生態特點,減輕了單調混凝土環境對居民的壓抑性。因此,在規劃建設濕地公園時,必須考慮景觀問題。景觀及其相關的美學價值,一旦被破壞就很難再恢復。
(三)重要的科學研究和教育場所
濕地公園具有高的生物多樣性和豐富的景觀類型,可用來開展環境監測、實驗和 對照科學研究。 有些還含有過去和現在生態過程的痕跡,可用來了解人類占據的濕地的歷史特征或濕地物種、群落和生境。 例如,占地380h㎡ 的香港米埔濕地公園,是有名的水鳥越冬地,水禽總數達7.5萬只,海岸紅樹林、基圍和淡水生態沼澤一起,構成了一個典型的半自然濕地生態系統。 該公園利用這一生態系統向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開展環境和自然保護教育。
五、設計要求
(一) 濕地生態公園總體規劃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根據濕地區域的自然資源、周邊環境、經濟社會條件和濕地用地的現狀, 確定總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劃定公園范圍和功能分區, 確定保護對象與保護措施,
(一)城市濕地的分類尚未完善
綜合分析國內外已有的關于濕地分類的研究成果,目前見到的分類系統中,只有美國環境保護局的分類中見到城市濕地、城市濕地綜合分類系統還未形成。[Catherine R. Owen]城市濕地在濕地大系統中的位置.以及自身的分類體系,都是復雜的研究內容.
(二)城市濕地學的綜合研究薄弱
城市濕地在城市建設中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意識到.但人們對城市濕地的研究都還只停留在單要素的探討。沒有明確的研究內容.國內外都還沒有關于城市濕地理論體系方面的報道。這對于城市濕地作為一門學科的發展來說.缺乏理論支持。
(三)城市濕地研究方法體系尚未確立
作為特殊的濕地綜合體.城市濕地的研究也需要有先進、實用的研究方法來支撐。因此急需確立城市濕地的研究方法體系。這已經成為限制城市濕地向前發展的制約因素。
七、我國濕地公園發展展望
(一)濕地公園的水環境保護與管理
濕地公園的保護已不僅僅是保護區的建立和與水禽有關的重要濕地的管理,而是從景觀和生態系統范圍的保護和管理,需要跨地區和全國范圍的合作。保護濕地公園應該首先考慮保護公園內的水資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變化都將影響濕地公園的未來,如果沒有水,濕地公園將不復存在,,也就無從談起保護濕地公園的生物和生境。因此保護濕地公園中的水資源,應該成為濕地公園保護和管理的主要目標。與此相適應,濕地公園物理、化學過程特別是水文變化等方面的研究也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二)濕地公園中的生物多樣性與保護
濕地的許多功能和價值雖然已經被人類認識,但對濕地生物多樣性的研究還很薄弱,以往保護濕地注意力集中在鳥類和魚類資源上,卻沒有足夠重視供養這些生物的植物、浮游生物、無脊椎動物和一些微生物。濕地的生物多樣性,除了供給人類近一半的食物(魚和大米)外,在保護和監測水質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污染、過度地或不合理地利用、自然條件變化等導致生物多樣性迅速減少或喪失。(王任卿,宋凱,郭維華,2000)
(三)公園中濕地的恢復與重建
濕地的恢復與重建是科學家們關心的又一熱點。利用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學的方法促進濕地恢復,利用現代技術創建濕地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投入。在澳大利亞、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國家都已有許多成功的例子。由于濕地恢復涉及生態學、水文學、土壤學、地質學及生態系統的功能和結構的評估分析,要恢復或重建一個永久性濕地,需要確定其在歷史上、當前和未來的作用,以確?;謴凸珗@中濕地的永久性和可持續性。
(四)濕地公園綜合功能與價值的研究
濕地公園具有多種多樣的功能,除了作為水禽的棲息地外,更有調節河流水量、補充地下水、降解水污染物、防止洪澇與干早、維持較高的生物多樣性和生產力、參與生物地化循環以及科普教育等功能。而這些功能與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功能與價值等都是密切相關的,因此對濕地的功能應進行綜合研究,不應偏于某一個或幾個方面。
(五)新方法、新技術
在濕地公園監測、管理、模擬、恢復與創建等方面的應用生物監測、多元分析法、Gls、GPS和計算機技術等新方法新技術已越來越多的應用到濕地公園保護、監測、管理、模擬、創建與恢復方面,特別是在監測、管理、模擬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為科學規劃濕地公園提供翔實的數據基礎。
八、經典案例--洞庭湖區濕地
洞庭湖區濕地是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三大濕地資源集中地之一,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濕地生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有著無可比擬的生態價值。洞庭湖區作為湖南重要的旅游區,岳陽樓和君山勝境、黃山頭、夾山寺及桃花源等省級和國家級森林公園,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而利用退田還湖區進行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對湖南省整個北線的旅游布局,將產生直接的集聚和帶頭作用。
(一)洞庭湖區濕地生態景觀環境特征與濕地生態旅游資源評價
1、洞庭湖區濕地生態景觀環境特征。
洞庭湖區濕地以湖泊主體為核心,逐步向周邊演變成灘地、平原、崗地、丘陵和山地,具有碟形盆地圈帶狀立體景觀結構的特征。
洞庭湖區屬于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氣候區,由于受東南季風和長江、洞庭湖龐大水體的影響,具有濕潤大陸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溫和濕潤、光熱充足、多風多雨、四季分明的氣候特征。洞庭湖屬吞吐型季節性湖泊,因此在地貌特征上,形成了“水漲湖一片,水落幾條線”的特殊景觀。
2. 濕地生態旅游資源評價。
洞庭湖是一個承納湘、資、沅、澧四水和吞吐長江的洪道型湖泊,在其特殊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的長期共同作用下,洞庭湖區形成了獨特的濕地生態旅游資源。洞庭湖區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夏季多雨漲水為湖,整個湖區基本上為一片汪洋的明水地貌生態景觀;冬季少雨枯水多洲,整個湖區既有明水,又有泥潭沼澤、苔草沼澤、蘆葦以及沙灘等,呈現多種生態景觀。由于洞庭湖濕地生態環境的復雜多樣性,使其包括了亞熱帶內陸濕地的絕大部分的自然類型,也包括了該地區人工濕地的主要類別,造就了洞庭湖區復雜多樣的濕地生態旅游景觀; 濕地生態環境的復雜多樣致使湖區的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又形成了生物群落與生物物種的多樣性。
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系統的脆弱性。濕地景觀系統是一個非常不穩定的系統,極易受到自然因子和人為活動的干擾。洞庭湖區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系統的脆弱性雖表現在自然方面,卻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
濕地區位條件優越。洞庭湖濕地區地處長江中游南岸,南臨兩廣,北靠湖北,西接川渝,東鄰江西,既是長江經濟帶與湖南的結合部,又是長江諸省(市) 從陸路通往華南、下游諸省(市) 通往大西南的交通要道。湖區交通十分發達,鐵路、公路和水運十分便利,區內東有京廣大動脈,西有枝柳鐵路,且石長鐵路連接東西兩條鐵路干線,京珠、長常高速公路和107 、207 、319 三條國道環繞全區,有承東啟西、南聯北進之利,加上便利的水運交通,旅游可達性好,十分有利于生態旅游的開展。
(二)洞庭湖區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對策
洞庭湖區濕地生態旅游資源豐富,但人口眾多,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加上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的脆弱性,人們在對濕地資源開發特別是對濕地農業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如圍湖造田、濫捕亂獵、工農業生活污染等,使濕地生態系統遭到了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降低,洪、澇災害頻繁,極大地的影響了濕地生態環境,破壞了生態平衡。因此,我們進行洞庭湖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應注意濕地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和承載力,堅持保護性開發原則,有效保護濕地生態環境,實現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的可持續開發。
1、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濕地生態環境。
面對洞庭湖區濕地日趨惡化的生態環境,我們只有在協調好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上,珍惜濕地資源,保護濕地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持續協調發展。穩定洞庭湖區濕地面積,特別是湖泊、沼澤等自然濕地生態景觀的面積,才能保證濕地生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要達到此目的,必須標本兼治。保護良好的濕地生態環境是保證濕地生態資源可持續利用、開展濕地生態旅游的前提基礎。
2、恢復重建,確保自然濕地生態系統面積。
保持一定面積的自然濕地生態系統,是開發洞庭湖區濕地生態旅游的前提,是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根本保證。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是根據生態學原理,人為地改變和消除限制生態系統發展的不利因子,盡快成功地恢復已退化的濕地生態系統,使其健康地發展。在有些地區則可建立濕地水禽保護區,發揮保護和抗洪滯洪雙重功能。
3、合理規劃,開展濕地生態旅游。
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洞庭湖區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濕地綜合開發與保護規劃。必須對濕地旅游資源的生態敏感性、抗干擾性和濕地的生態環境質量、濕地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濕地旅游資源的環境容量及濕地面積的大小等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科學地制定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規劃,確定開發的目標和方向及開發利用規模,嚴禁對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保持濕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充分利用洞庭湖區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開展濕地生態旅游,通過生態旅游提高與恢復濕地自然環境質量,以獲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4、建立濕地生態旅游管理體系,促進湖區濕地生態旅游發展。
洞庭湖區濕地生態旅游業必須遵循旅游經濟規律和生態學規律,在開展生態旅游活動中一要提高開發層次,建立高水平的旅游服務體系和高素質的從業人員隊伍,并帶動生態旅游產品的生產;二要擴大國際旅游的比重,采取得力措施招徠盡可能多的境外游客,以此增加創匯并推動濕地生態旅游業的蓬勃發展; 三要加強與周圍景區的旅游聯系,共同組成高層次的內容豐富的生態旅游線路。
5、加強管理,實現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
隨著湖區經濟發展、濕地保護區建立、旅游資源開發、生態減災工程實施,濕地的保護與開發出現了新的局面與矛盾。目前東洞庭湖已建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已分別建立了省級自然保護區,各保護區應通過建立健全法規、政策和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執法檢查,對洞庭湖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全面的保護和管理。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