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文化就只存在中國嗎?
答案顯然是NO!現在的中國森林旅游市場不乏外國游客,他們在游覽中國山川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都會接觸到書院(精舍、精廬)。很多外國人尤其是東亞地區的境外游客,對書院并不陌生。就如同媽祖廟、天后宮一樣,遍布世界各地;又如孔子學校,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不會少了中華文明!
那么,中國的書院是什么時候傳播出去的?傳到了哪里?誰傳播的?傳播內容是什么?他們為什么要傳播書院文化?書院文化傳播出去后的發展情況又是什么樣子的?
目前來看,書院走向世界始于明代,1439年也就是朝鮮李氏王朝時期,他們的君臣為了發展教育事業,借鑒了中國書院制度,這是一個重要標志。
朝鮮半島書院遍布南北各地,直到今天,朝鮮1000元紙幣上還印著陶山書院團和在園中傳播朱子學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李冕的畫像。
除了朝鮮半島,日本也有很多書院。江戶時代書院有十余所。比較出名的是東京亦樂書院,它是接納中國留學生的教育機構。時值甲午戰爭前后,中國知識階層便將日本當做學習西方的榜樣,東渡扶桑,就讀當時的書院,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
而在歐洲,作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管線,最典型的就是意大利的圣家書院(中國學校、文化書院)。其創始人是康熙年間中國畫家宮廷畫師及天主教教士馬國賢。他熱心傳教,不僅培養中國籍神職人員,在其回國后創建圣家書院后,廣收中國留學生。
海外書院的創建者一類是寓居海外的華人,對母體文化依戀,興辦了傳播中華文明的華僑書院;另一類所占比例較大,一般是外國人為了吸收中華文明,將其作為傳播文化的管線。這兩類海外書院的發展情況也不同:前者一直保持著中華傳統文化的輸出,使僑胞及其子弟不忘根本;后者一方面吸收中國文化,慢慢本土化,成為了獨具當地特色的文化有機組成部分,甚至在近代的發展過程中,反過來成為了吸收中國人留學生海外學習先進西方文化的機構。
不管書院是如何傳播到海外的,書院文化都曾是中國與外國的文化交流機構,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橋梁,也是中國有志之士學習近代先進文化的場所。如今,旅游業蓬勃發展,中外游客都會在旅游之中再次感受彼時書院的繁盛景象,感受中華文化傳播海外的宏偉,感受海外僑胞不忘本的執著,感受書院那股沁人心脾的清風。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