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江尾閭官港河-沙叉河及鄱陽湖濱農田鳥類調研隨筆
12月18-21日,2024年第二次越冬水鳥同步調查在我省140多個目標湖泊開展。(https://www.jxxw.com.cn/content_html/html/55/p/pc/2024/12/133071024.html)
12月18日,江西省生態學會組織北京林業大學、江西省科學院相關人員一行4人,赴贛江尾閭沙叉河-官港河及鄱陽湖濱成新農場和朱港農場調查鶴類和雁類等候鳥越冬生態。進入成新農場萬家鄉路,見有2個白枕鶴、灰鶴、豆雁、鴻雁混合群,其中白枕鶴數量還不少。
白枕鶴與灰鶴混群在稻田覓食
過沙叉河橋,在沙叉河路遇見一老者懷抱一只野鳥迎面走來,我便下車與老者交談,經辨認為白額雁,用手機對鳥拍了張照片后,便告訴這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老者便主動將白額雁放歸沙叉河。
有點萎靡不正的白額雁
在特高壓線東側2公里外,見到零星的白鶴、白枕鶴、灰鶴、鴻雁和灰雁等在覓食。在線西側一小房子前白鶴一家三口正在忙早餐呢。
在線西側一農田見有一群白鶴,便要驅車抵近觀察。也顧不上過水渠擦傷了右腿,三個位點數了數,有白鶴31只,仔細辨認后認為這群鶴應該在南昌高新區鯉魚洲藕田停留并取過食,現轉場來到了成新空場覓食,數只白鶴頭頸部有明顯的銹紅色便是有力證據。前期調查得知鯉魚洲藕田白鶴數量高峰達2700余,近日白數量明顯下降至1300余只,網紅白鶴“小雪”也遷移至金溪湖(鄱陽湖銀魚產卵場省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這是繼12月8日在朱港農場稻田觀察到頸羽銹紅色的白鶴小群后,遇見到數量相對較大的一群白鶴,后來在成新農場的南湖區域又見到一群110多只的白鶴,也應該是來自鯉魚洲藕田。2023年越冬季和2024年越冬前調查發現,12月中后期藕田白鶴數量呈早、晚數量多,上午和下午數量明顯減少,后調查分析認為,鯉魚洲藕田從建設初期的白鶴覓食地,漸漸轉化為覓食地和夜宿地,打破傳統觀念——在藕田、稻田覓食到鄱陽湖天然濕地夜宿的習慣。
12月18日在成新農場稻田的白鶴(示頸羽銹紅色)
12月8日在朱港農場稻田的白鶴(示頸羽銹紅色)
在朱港農場,見到多個灰鶴與白枕鶴等混合大群,灰鶴數量相對要多得多。經成新農場來到官港河,沿路見到有零星分布的白鶴、白枕鶴、灰鶴小群體。在成新農場和朱港農場,白鶴、白枕鶴和灰鶴等以家庭群分散覓食現象較普遍,這與那里人類活動的干擾相對較小有關。
零星分布的白枕鶴、白鶴和灰鶴
三鶴混群(白枕鶴、白鶴、灰鶴)
官港河洲灘上的白枕鶴
官港河洲灘上的雁群(鴻雁、雁)
與同在成新農場和朱港農場進行逢八監測的保護區科研中心負責人進行了電話交流,相互通報觀察數據,他們還在白鶴挖掘取食的稻田,取樣調查找到了較為豐富的野荸薺等,這是白鶴近年來嗜好的食物。
下午,我們繼續在成新農場南湖片區進行了調研,另又見到一群近百只、來自鯉魚洲藕田的白鶴。兩位研究生留在成新農場進行深入調查農田大型鳥類。
返回南昌途經贛江南支左岸,見到沙灘有小天鵝、鸕鶿等水鳥停棲,觀察了贛江中支樞紐的蓄水情況,一路與北京林業大學教師交流研討了人鳥沖突與鳥線和諧問題。
晚上,與剛從鯉魚洲采訪的媒體人交流和討論了候鳥上岸進田、候鳥食堂建設、鄱陽湖候鳥承載力等問題,也引發了對鄱陽湖(區)人鳥沖突問題的深思。
文、圖/戴年華(江西省生態學會/江西省科學院)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